新冠疫情肆虐以及病毒阻斷措施,導致新加坡不少企業面對資金鍊斷裂的風險,而新加坡民眾也面對生計的問題。
新加坡貿工部於7月14日公布第二季經濟增長預估數據,證實了新加坡陷入技術性經濟衰退。新加坡目前面對的不僅是冠病疫情的公共衛生危機,而且也是經濟急速下滑的風險。
與上一季比較(環比),第二季的經濟萎縮高達41%,這是新加坡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季度經濟表現。受冠病阻斷措施的衝擊,建築業近乎停頓,環比下跌近96%;服務業環比下跌近38%,其中受創的包括旅遊相關行業、批發貿易以及餐飲業;唯一取得年比正數增長的是製造業,但環比還是下跌23%。
新加坡政府為了保企業以及保就業,推出了總值近1000億元的財政援助配套,包括就業補貼、租金回扣以及現金派發。
新加坡政府已經推出的四份抗疫預算案
團結財政預算案:2月18日
推出了64億新元的援助配套,包含40億新元的「經濟穩定與援助配套」及16億新元的「關懷與援助配套」。
堅韌團結財政預算案:3月26日
追加了480億新元的「堅韌團結配套」
同舟共濟財政預算案:4月6日,阻斷措施實施的前一天
推出總值51億新元的額外援助
堅毅向前財政預算案:5月26日
配合新加坡分階段重啟經濟,推出總值330億新元的紓困及援助措施,協助新加坡人保住飯碗、提升技能和創造新的實習和就業機會。

援助配套只是暫時性的措施,並將在今年底結束。7月16日,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透露,為了確保貸款人在援助配套結束後有償債能力,金管局正同銀行、金融公司以及保險業者探討,如何逐步撤回援助措施。
經濟援助配套雖然有助於紓緩企業與個人的現金流壓力,並為他們在疫情期間爭取更多的喘息空間,但是它的經濟代價非常高昂。新加坡政府在四個財政預算案推出近1000億元財政援助配套,占了國內生產總值約20%。此外,政府也為此動用國家儲備520億元。因此,經濟援助措施不可能是長遠之計,若不適時撤出,將對公共財政造成極大的壓力。
其次,經濟援助配套拖得越久,企業與個人對政府財政的依賴越大。政府持續的拯救,容易導致企業與個人失去投資的紀律,造成道德風險的問題。另一方面,延後支付銀行貸款,也將加劇企業與個人的債務問題。這不僅影響金融體系,也使經濟援助的退出更為困難。
新加坡金管局的資料顯示,在延付銀行貸款措施下,共有34000份房屋抵押貸款申請延後支付本金與/或利息,這占房屋貸款總額的6%,而約有4%的家庭拖欠房貸。
此外,超過6200人申請將信用卡卡債轉為定期貸款,而超過2萬5000份保單以及超過3200份汽車貸款申請延付欠款。在企業方面,中小企業有超過5300份貸款和保單申請延期付款。
這些拖欠的款項是否會成為銀行的壞帳,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儘管政府為企業提供就業補貼以及租金回扣,但病毒阻斷措施導致許多企業停工停產,不少雇員也因此停薪或減薪,或甚至遭裁退。
即使阻斷措施解除,但社交安全距離等防疫措施的規定推高了企業復工的成本。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以及微型企業,命懸一線。一旦經濟援助措施如期撤出,企業倒閉潮以及裁員潮將可能並發。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曾在Facebook貼文指出,有關數據清楚反映了新加坡經濟在新冠疫情期間所面臨的挑戰,也顯示接下來重振經濟的工作是艱巨的。他警告,經濟復甦的旅程將是緩慢與崎嶇的。與此同時,職總助理秘書長鄭德源表示,即將在這個月底公布的第二季度勞動力市場報告中,裁員以及失業數據預料將飆升。他呼籲工友們做好準備,應對艱難的旅程。
隨後,陳振聲部長最近接受新加坡當地媒體採訪時指出,全球需求疲弱是目前最大的不確定性以及下行風險,而單靠更多的財政援助措施並非應對這個挑戰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新加坡星展銀行總裁表示,許多公司在援助措施結束後將無法生存,它們面對的不再只是資金周轉的困境,而是償債無力的問題。他說,政府到時將必須考慮如何處理這些「殭屍企業」。
新加坡政府在保企業以及保就業方面,已投入千億元。在疫情還肆虐時中止或撤回援助配套,可能使政府的努力功虧一簣。但援助配套的經濟成本很高,而且使債務累積,並可能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
疫情在全球反彈,經濟復甦的步伐將非常緩慢。孟文能警告,即使經濟在下半年有所改善,但上半年經濟衰退的尾部效應,將導致更多企業倒閉。他表示,這是經濟調整與重組的必然結果。關鍵是,「我們要確保這個過程有序地進行」。在經濟重組以及援助配套撤留之間求取平衡,以確保新加坡不會爆發企業倒閉潮以及失業潮,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