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分兩個階段調整:2021年1月從20%減至18%;2023年1月減至15%。製造業的SP准證持有者比例限制保持不變,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政府將繼續縮緊。

其他一些於2021年開始生效的政策還包括:買煙吸菸最低年齡調高至21歲;工人的退休年齡和再就業年齡上限分別提高到63歲和68歲;1000元鈔票停止發行等等。
02. 2021全球大事議程表
1月1日:英國脫歐完成。
經過四年多的艱難談判,英國終於在今年年初脫離歐盟。直到最後一刻才談妥必要的貿易協議。成效如何,未來的幾個月就會見分曉。

1月20日:拜登就職典禮。
第59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將於當地時間2021年1月20日,在華盛頓特區美國國會大廈西側舉行。
不過,由於美國新冠疫情加劇,總統就職典禮或簡化。

3月,維珍銀河計劃將乘客送上太空。
英國維珍銀河公司計劃在2021年開始商業載人飛行,屆時乘客可體驗太空失重的感覺,承擔這一任務的是維珍銀河「宇宙飛船玤2號」飛行器。
不過,在2020年12月12日,「宇宙飛船玤2號」的第三次載人飛行測試以失敗告終。
瑞銀集團分析師邁爾斯·沃爾頓表示,這一失敗會導致項目推遲。維珍銀河表示,將在2021年第一季度末,將公司創始人理察·布蘭森送上太空,之後再開啟門票銷售。

3月11日:歐洲央行決定利率。
歐洲央行將如何應對新冠帶來的危機?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是否會改變政策路線,將持續引人關注。

同日,東日本大地震10周年紀念。
指的是當地時間2011年3月11日14:46:21(北京時間13:46)發生在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的強烈地震。
此次地震的矩震級Mw達到9.0級,為歷史第五大地震。此次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多地造成毀滅性破壞,並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

4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舉行春季年會。
這些聯合國專門機構的職能一方面是促進發展援助(世界銀行),另一方面是監測全球金融體系,以便在政府出現國際收支問題或國家即將破產時進行干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6月:歐盟碳排放目標具體化。
大概在6月,歐盟委員會將提出一系列建議,將55%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具體化。

7月23日:東京奧運會開幕(待定)。
因新冠疫情影響而推遲的東京奧運會預定於2021年7月23日開幕,東京奧運會及殘奧委會伴隨延期和新冠疫情防控而產生的追加經費預計高達2940億日元。
不過目前,疫情依然在美國和歐洲等地肆虐,日本的疫情也持續蔓延,懷疑能否舉辦奧運會的聲音仍舊十分強烈。

9月:日本國會眾議院選舉。
2020年,在日本,持續了7年零8個月的安倍晉三政權謝幕。在選擇安倍繼任者的選舉中,菅義偉獲得壓倒性成功。
由於安倍本屆任期未滿,菅義偉將完成其剩餘任期至2021年9月國會眾議院選舉。

9月26日:德國舉行國會大選。

10月:俄羅斯發射該國首個月球探測器。
1976年,蘇聯向月球發射了「月球24號」,漫長的45年過去,2021年10月,俄羅斯將從阿穆爾州的東方發射場發射該國首個月球探測器「月球25號」。
「月球25號」將在月球南極地區尋找水跡,並測試軟著陸技術。

10月14日:歐盟峰會。
歐盟各國政府首腦將在布魯塞爾舉行會晤,就重要議題進行為期兩天的討論。

11月: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6)因新冠疫情推遲至2021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2021年11月這一新會期將使得英國和義大利可以利用分別擔任七國集團和二十國集團主席國的機會去推動更大的氣候雄心。
12月11日:中國「入世」20周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生效,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到2021年,中國「入世」20年。20年來,中國經濟顯著開放,改革穩步推進,入世使中國進一步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

03.2021的世界將會如何變化?
相信你已經感受到,我們的世界,正處於一個劇烈變動的時期。
從國際格局的調整,到普羅大眾的心理,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似乎都被加速了。尤其是2020年以來,各種急速的衝擊,讓每個人都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我們需要認識到:世界已經不同了。

全世界最大的變化,是國際格局的變化。
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於1月4日發布一份報告,將中美的緊張關係列為2021年影響世界的十大風險之一。
據報道,這份報告指出,美國努力招募盟友,疫苗外交和氣候技術競爭將與美中之間的長期緊張相互作用,使兩國關係進一步複雜化。

總部位於香港的中國智庫香港全球化中心也認為,特朗普主義將繼續對美國政治產生影響,加上拜登政府「專業外交、精準打擊」的風格,中國的國際處境將會比較艱難。
然而,這些都無法阻擋中國的崛起。

目前,中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已經非常接近美國,工業生產能力、市場消費能力、進出口貿易規模實際上已經超過;在航空航天、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尖端科技方面,中美各有千秋。
而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總體安全水平、社會綜合管理能力、重大災害應對等方面,則已經形成領先優勢。
反映在國際格局上,就是此前「一超多強」的舊格局即將被打破,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被挑戰。

那麼中美之間的對抗還要持續多久?
沒有人知道。

新冠疫情貫穿2020全年,很多人以為在2021年,隨著疫苗開始大範圍接種,會有新的進展。當然,進展是會有。只是,疫情不分國家,考慮到疫情的全球態勢,新冠病毒在2021年恐怕還會「陪」在我們身邊。
世界銀行的一份最新報告預計,到2021年,新冠疫情可能讓1.5億人陷入極端貧困(每天生活費不足1.9美元)。

他們中的許多人生活在擁擠的城市環境中,在受封鎖和流動限制影響最嚴重的部門工作,很可能靠打零工維持生存,無法獲得基本的社會服務。還有一些人生活在貧困率本就相當高的地區,大約82%的人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
蓋茨基金會提供的數據也顯示,全球40%以上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受衝突和暴力影響的經濟體中,在受到衝突、被迫流離失所和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脆弱地區,新冠疫情使得這些挑戰變得更加複雜。

香港全球化中心分析稱,全球新冠疫苗需求為100億劑。
目前全球疫苗產能缺口過大,2021年大部分地區的疫苗需求將無法得到滿足。
除了產量的制約,針對部分疫苗的群體性接種不良反應以及疫苗分配問題都將導致疫苗在2021年無法順利分發接種。對於眾多疫情嚴重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明年將因無力一次性大批量採購疫苗或缺乏疫苗儲存條件而亟待他國的衛生援助。
也就是說,2021年全球疫苗接種將遇到阻礙,全球絕大部分人口仍將處於未接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