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就在國藥疫苗宣布上市不到一周的1月6日,原供職於上海疾病預防中心的陶黎納在其微博上傳了國藥疫苗的說明書電子版。
說明書顯示疫苗核准日期為2020年12月30日,上面列出林林總總的臨床試驗不良反應情況。
陶黎納在其微博上寫道:
「看完倒吸了一口冷氣,我數了一下『不良反應』欄,一共有73種局部/全身不良反應;除了常見的接種部位疼痛、頭痛外,更可能出現高血壓、視力減退、喪失味覺及尿失禁等嚴重副作用」。

此條微博立刻讓一些境外媒體和試圖排斥中國疫苗的勢力如獲至寶,一時間各種「中國疫苗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的言論在外媒上鋪天蓋地。
之後,陶黎納很快刪除了微博並於1月7日新發了一條微博道歉,表示自己早已接種疫苗,對疫苗安全性不存疑,只是覺得說明書不太嚴謹,容易造成誤會。
微博中還特意提到了境外媒體對自己言論的歪曲利用。

沒錯,「73種不良反應」確實寫在國藥疫苗的說明書里,但那是對所有潛在、可能副作用的羅列,是國家藥監局對疫苗說明書的規定內容。
它們不是國藥疫苗在三期臨床試驗中已經出現過的不良反應,而是對各種相近疫苗歷史上有過副作用的總結性提示。
中國藥監局要求必須這樣寫,讓接種者了解包括最壞情況的全部信息。儘管有的副作用可能永遠不會發生,但只要沒有證據能夠確定它們發生的可能性是零,就得寫上。

事實上,國藥的滅活疫苗比輝瑞的mRNA疫苗更加安全,副作用率低得多,這已在各國的三期試驗中得到證實,而且已經成為常識。
關於很多人提到的「79.34%的保護率太低」,其實還有一種更通俗的理解方式:

中國政府為強化疫苗的安全使用,一直不鼓勵高調宣傳中國產疫苗的優點,迄今對中國疫苗的大部分讚揚都來自批准使用那些疫苗的外國政府和當地醫學界,中國政府迄今只批准了國藥疫苗「附條件上市」,而完全批准使用中國產疫苗的國家已經超過10個。
西方媒體對中國疫苗一向不太看好,一直拿著放大鏡找中國疫苗可以轟動炒作的弱點,之前科興生物研發的新冠疫苗在巴西被叫停臨床實驗一事,也是引發外媒紛紛逐臭而來。

2020年11月9日,巴西政府表示在10月29日的試驗當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案例,暫停了中國科興公司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引起軒然大波。
在監管機構未提供更多詳情的前提下,海外媒體依舊揣測了疫苗的有效性和不良反應。
科興公司11月10日就此事發布聲明,稱已經注意到媒體相關報道,
「經與巴西合作夥伴布坦坦研究所溝通,該所負責人認為這一事件與疫苗無關。科興將就此事與巴西方面繼續保持溝通。巴西的臨床研究將繼續嚴格按照GCP要求開展相關工作。我們對疫苗的安全性有信心。」

據路透社11月11日援引巴西主流媒體稱,這起導致試驗暫停的所謂「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其實是一場自殺案。

11月11日,也即宣布暫停臨床試驗兩天後,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就宣布恢復中國科興生物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在巴西的臨床試驗。
然而眾多西方媒體對於這個消息的報道熱情,卻遠不如之前巴西暫停科興疫苗臨床試驗時來得高漲。
目前在中國,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已正式啟動。1月6日,北京市第203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目前來看,大多數人接種疫苗後未見不良反應。

據北京日報,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預防所副所長盧莉表示,監測數據顯示,中國新冠疫苗的不良反應處於平穩狀態,和其他疫苗相比沒有出現特別增高的水平。
03.新冠病毒VS疫苗副作用
2020年12月3日-7日,《海峽時報》委任線上市場調查公司Milieu Insight,針對新加坡本地年滿16歲的1000人進行了一項調查。
調查顯示,48%的受訪者表示一有疫苗時就會去接種,34%會等六到12個月後接種,9%會考慮遲些時候才接種。
這些受訪者對接種疫苗的首要顧慮是疫苗是否安全,其中就包括疫苗是否會有副作用。

40位醫護人員和李顯龍總理在接種疫苗後都沒有不良反應,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也為新加坡民眾接種新冠疫苗增添了一份信心。
但不免仍有部分民眾對疫苗的副作用心存疑慮,導致接種意願不強。

美國紐約州55歲的州參議員布拉德·霍爾曼(Brad Hoylman)在2020年11月參與了輝瑞新冠疫苗試驗,他並不知道自己接種的是疫苗還是安慰劑,但在第二次接受注射後,他確定了自己接種的是疫苗,因為整個晚上他都在瑟瑟發抖。
當天晚上,他發著38.9攝氏度的高燒,全身劇烈疼痛,頭痛欲裂。第二天早上,症狀消失了,不過之後的幾天他仍然感覺很累。
霍爾曼說:
「接種疫苗絕對值得,這比死於新冠要好。」

這或許能代表很多處在新冠疫情陰影下的人的心聲。發熱、乏力、紅腫等副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極少數人才會在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何況,這些不良反應固然可怕,但新冠病毒豈不是更可怕?
但對於那些有嚴重過敏史的人來說,想注射新冠疫苗確實需要再等一等。

從官方的角度,1月4日,新加坡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衛生部長顏金勇,在國會就新冠疫情和疫苗接種計劃發表部長聲明時說:
「全球疫情形勢持續不穩定,接種疫苗是保護自己和至親的關鍵『盾牌』,它也是下來讓我們能恢復正常生活的要素。」
顏金勇還強調會有足夠疫苗讓所有新加坡人和本地長期居民接種。若一切按計劃進行,在2021年第三季度之前,新加坡將有足夠的疫苗為所有人接種。

此外,有人注意到,藥劑公司在提供疫苗的同時,也加註了免責條款。
這也意味著,公眾在注射疫苗出現問題後不能向藥廠問責。
對此,新加坡衛生部冠病疫苗專家團成員之一的林寶蓮教授指出:這不是要包庇藥廠,而是疫苗本身具有一些極小的風險,重點是如果不注射疫苗,就要面對感染新冠的大風險。

顏金勇也在1月4日國會發言中提到,為讓接種者沒有後顧之憂,新加坡衛生部將推出一項疫苗致傷經濟援助計劃(Vaccine injury financial assistance programme),為在新加坡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提供支援。
「雖然預計很少人會需要這項服務,但這能讓接種者沒有後顧之憂。」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受訪時說,這項援助計劃對於大規模啟動接種計劃非常重要,因為這能提供接種者某種心理保障,也有助於增強民眾對接種新冠疫苗的信心。

還有一點,最近,新冠病毒變異的消息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也使得很多民眾對新冠疫苗對變異病毒是否有效存疑。
其實,在病毒增殖過程中,會發生變異是自然現象。然而大多數變異不會影響病毒致病性、檢測試劑敏感性和疫苗有效性。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信息,從全球的監測情況看,尚無證據證明病毒變異會使現有的新冠疫苗失效。
世衛組織全球新冠病毒實驗室網絡包括專門的新冠病毒變異演化工作組,正在實時快速檢測病毒新的突變並評估可能產生的影響,這也將為後續疫苗研發及應用提供預警和科學分析依據。

各項風險評估下來,正如美國CDC國家免疫與呼吸系統疾病中心主任南希·梅森尼爾(Nancy Messonnier)博士所說,新冠疫苗的接種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2021年第一天,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受訪時指出,如果有一半的人接種新冠疫苗,疫情就會在2021年六七月份出現拐點,到年底可能會發揮作用,世界就有機會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