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18年第三季度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實際增速為2.6%(環比年利率為4.7%),與今年第一季度的4.4%和第二季度的3.9%的相比下降了不少,媒體在報道時忍不住用了「疲軟」兩字。

不過南生注意到兩點:一點是外界對於新加坡第三季度的GDP增速預期是2.4%,而目前公開的數據的2.6%,這個要好於預期值。另外一點,就是最近幾個季度新加坡GDP增速的修正數值都比初值要高。
比如,2018年第一季度最初公布的GDP同比實際增速是4.3%,但在5月24日新加坡官方又將一季度的4.3%上調了0.1個百分點至4.4%。二季度也是,最初公布的初值是3.8%,但在8月份的時候又上調到3.9%。所以,很可能過幾個月對三季度的GDP增速又會上調,但總體而言和上半年相比GDP增速還是下滑了不少。

另外,按照IMF的預測,2018年新加坡的GDP的本幣實際增速約為2.9%,摺合從美元後GDP總量約為3466.2億美元,人均GDP高達6.12萬美元(遠超德英法日韓等國)。
為什麼第一段中「新加坡三季度增速」是兩個不同的數字?
哎,細心的網友可能會發現南生在第一段中對新加坡第三季度的增速有兩個數字:同比實際增速2.6%和環比這年率4.7%。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按照中國的習慣:我們說第三季度的增速一般用的都是同比,就是說它是用今年第三季度的GDP與上一年第三季度的GDP相比,得出的增長速度。但有些國家喜歡用環比或環比折年率,其中環比就是今年第三季度和第二季度對比,今年的10月份和今年的9月份對比。
而環比折年率是將環比增速擴展到一年後得到的增長速度。以2018年新加坡的第三季度為例,首先得出了第三季度與第二季度的GDP環比增速,我們假設數字是「X」。如果後面三個季度的環比增速保持不變都是「X」,那這樣前後四個季度(就是一年)的總體增速就是環比折年率。
因為接下來的三個季度的環比增速是不可能和前一個一樣的,總是會變化的,所以環比折年率只是「預測」,不是真實的增速,且和環比增速相比擴大了4倍以上。
現在大家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