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媽媽們懷孕期間的心情,真的會影響腹中胎兒的成長!
新加坡一項研究發現,當母親在懷孕期間面臨精神和身體健康方面的挑戰時,子宮內的胎兒就會「經歷」幼年生活逆境(early life adversity),導致這些胎兒的大腦加速發育,這很可能是為了在困境中生存下來的適應機制。
這種腦部的「早熟」會縮短這些嬰孩出生後神經可塑性(兒童學習所需的大腦變化能力)的窗口期,從而導致他們認知障礙和精神健康障礙(如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增加。
什麼是神經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是大腦進行自我重組以學習、從傷害中恢復並適應新經歷的能力。
人腦神經可塑性最高的窗口期相對較短,從嬰兒期開始,在青春期之前達到高峰。在幼兒期,大腦較未定形,適應性更高,而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連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退。
神經可塑性低,一般會伴隨出現情緒調節不良、攻擊行為、愛冒險行為,以及執行功能技能(如組織能力)較差的情況。
這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在今年1月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果,1月4日刊登在權威的《自然精神衛生》期刊。
這項研究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屬下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院展開,分析了「新加坡健康成長」(Growing Up in Singapore Towards Healthy Outcomes)計劃中,549名兒童在4.5歲、6歲和7.5歲時的大腦磁共振成像,從而了解幼年生活逆境和大腦發育的關係。
新加坡健康成長追蹤研究,自2009年起對超過1200名本地孕婦及她們的孩子展開長期追蹤研究,其中年齡最大的兒童已在2023年11月過了14歲生日。

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幼童生活於逆境會影響整個童年時期的大腦發育速度,對未來的認知和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海峽時報)對4歲半至6歲兒童的影響最明顯
該研究的代表性樣本也顯示,約10%的新加坡人口在幼兒生活中曾經歷過較多的逆境,這是因為參與此次研究的354名兒童中,有34名兒童在早期生活中遭遇了較多逆境。
研究團隊採用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西爾維拉教授的評分框架,量化幼童生活逆境並進行評分。
這些生活逆境包括:母親懷孕期間身心健康不佳,患有高血壓、產後抑鬱症、有吸菸,家裡經濟狀況不好(低收入家庭),家庭結構不健全等等。研究小組利用此評分框架,將參與計劃的兒童按不同的逆境水平分類。

本地研究發現,幼童若生活面臨更多逆境,學前階段大腦可能加速發育,以適應不利環境,從而導致不利於認知和心理健康的後果。(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研究小組發現,這類在幼年生活頻密經歷大量逆境的情況,對4歲半到6歲兒童造成神經可塑性的下降,影響最明顯。
領導這個研究的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國大醫院臨床醫生陳愛苹向《海峽時報》解釋時指出,
這(4歲半到6歲)是大腦變化最大的時候,也意味著這是大腦最容易受到任何形式的干預的時候。幼年生活逆境的影響如果在這一時期得到識別和治療是可逆的,否則將可能造成永久不可逆轉的影響。
陳愛苹說:
「如果我們能找出到底是哪些大腦變化,與幼年生活逆境對孩子所產生的不良後果有關,那麼我們就可以開發出針對這些大腦變化的干預措施。如果我們能開發出篩查工具來檢測大腦是否加速發育,我們也就有可能更早介入來干預。」
她舉例說,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兒童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來幫助他們處理問題。
她強調說,兒童若能培養管理壓力的能力,就能有效對抗幼年生活逆境對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有些人在面對同樣的壓力時,會覺得『沒關係,反正事情都已經發生了』,並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所以這些人……他們有很高水平的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無論你給他們施加多大的壓力,他們仍然會生存下來並茁壯成長。」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也譯為心理彈性、抗逆力、復原力,指的是人們在精神或情感上遇到麻煩時能處理危機和壓力以及擺脫危機的本領。
研究員也確定了接下來的研究方向,其中一方面就是找出幼年逆境對童年時期大腦加速發育的影響,是否會使生命後期更可能出現大腦過早老化。
既然已經有研究證明了,那准媽媽們在懷孕期間,就得儘量消除壓力保持好心情哦。准爸爸們,你們也要盡力幫幫忙別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