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 YouTube 看了早報做的街頭訪問,問了新加坡籍、中國籍的路人有關他們對「坡縣」這個別名的看法。幾周前,我也在《聯合早報》讀到了言論版的文章。
個人認為,「坡縣」一詞帶有貶義,應尊重新加坡的國家地位,不繼續使用這一詞彙。
綜合了早報的文章和街頭訪問,我想表達對這件事情的幾點想法。
說者無意:從使用」坡縣「一詞的角度
過去一年多在中國工作的時候,第一次聽說」坡縣「一詞。不僅是線下聽當地人這麼說,社交平台(小紅書、微信朋友圈)也都這麼說。例如,」下周去坡縣「、」坡縣旅遊攻略「。
觀察下來,對使用」坡縣「一詞的人來說,把新加坡說成「坡縣」,帶著一種可愛、親切的感覺。從直觀角度,「坡縣」由來自然是因為新加坡土地面積小,差不多中國一個縣城一般大小。
但從另一個層面,「坡縣」似乎拉近了中國人與新加坡的距離,認為新加坡是一個文化上與中國相近的友好國家,是一個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地方。就如中國社會裡習慣叫人 「親」 或是 「哥」、「姐」。有了這個別名,或是小名,讓「新加坡」這個國家更生動一些。
另外,我認為在用語中,「坡縣」一詞純粹是比喻新加坡的土地面積,不認為夾帶其他貶義,像是隱喻新加坡落後這種說法。如許多受訪者說的,多數都是帶著一種無害、好玩的心態。

新加坡魚尾獅公園。(聯合早報)聽者有心:從新加坡人的角度
然而,每次聽到「坡縣」的說法時,我心裡其實也不是滋味。
為什麼呢?
首先,從「國家主權」的角度,「坡縣」感覺好像承認新加坡是一個中國的縣。
小時候,當世界沒那麼認識新加坡的時候,許多不住在亞洲的人都會誤以為新加坡這個華人占絕大多數的社會,是「中國的一部分」。
一直以來,新加坡人對此都很反感。
從政治層面,新加坡人對自己國家的獨立之路相當自豪。把新加坡說成別的國家的一部分,似乎否定了這個年輕國家的存在。

新加坡雖然是個年輕的國家,新加坡人對自己國家的獨立之路卻相當自豪。(海峽時報)
二、從社會層面來說,新加坡一直強調族群、信仰的多元性。我們既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也不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更不是印度的一部分。因此,對於類似這種和某個民族掛鉤的比喻,很容易觸動新加坡人的敏感神經。
上世紀90年代,前印尼總統比喻新加坡為小紅點時,最初也引起了部分新加坡人不滿的聲浪。多年後,我們似乎接受了這種比喻。畢竟小紅點純粹是一個中性的比喻詞。
但我想「坡縣」一詞,怎麼聽還是有些不是滋味的地方。
將心比心,如果其他國家給中國取一個中國人不愛聽的別名,或許中國人也會不滿,甚至認為是一個辱華事件吧?
到頭來,溝通應該是以聽眾、接收者的角度來進行。
這一番討論自然不會讓「坡縣」一詞一日之間就消失,這純粹是一場文化交流。
如果有一天,當有人提及「坡縣」的時候,希望身旁有人會主動提醒,告訴說話的人,這個用詞在新加坡並不是所有人能接受。
如果真的無意冒犯新加坡人,且願意考慮新加坡五百多萬人的感受,那在新加坡人面前,不如就改一改這個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