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新加坡眼》董事經理許振義接受CCTV「全球智庫看中國」欄目訪談,談到了中國遊客春節出國游熱潮,以及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以下為訪談筆記:
提問:2024年春節期間,中國出境游持續回暖,隨著免簽國家增加、國際航班恢復,新馬泰等東南亞國家成為熱門目的地。有數據顯示,春節假期中國遊客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消費金額比2023年增長近6倍,可以說中國遊客的「回歸」助力了東南亞旅遊業復甦,有報道說更多國家正在考慮對中國公民實施免簽入境政策,不少航空公司也計劃新增航線或增開往來中國的航班。那麼您如何看待中國遊客這波春節出遊的熱潮?
許振義:隨著中國國際旅行限制的放寬和免簽政策的增加,人們對出遊的需求和熱情迅速回升。中國遊客的大規模回歸,尤其是在消費能力強的背景下,對東南亞等地區的旅遊業復甦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這也顯示了中國遊客在全球旅遊市場中的重要地位。中國遊客的出行偏好和消費行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目的地國家的旅遊業發展和相關經濟活動。
此外,隨著更多國家和航空公司看到中國遊客帶來的潛在收益,可能會有更多的免簽政策和航線開放,進一步促進國際旅遊和文化交流。
在東南亞,今年是中國、馬來西亞建交50周年,馬來西亞的目標是今年吸引500萬至700萬名中國遊客,比去年增加五倍。其中一個戰略就是增加航班,並且吸引新航空公司啟動新航線,包括包機,例如長龍航空今年二月開通了杭州—吉隆坡航線。
泰國今年則希望吸引500萬至800萬中國遊客,採取的策略包括購買飛機,提高運力,延長夜場的營業時間等等。
新加坡是東南亞商務和航空樞紐,也是本區域金融中心,許多中國企業出海,選擇落戶新加坡,輻射東南亞。中國旅客回流,一類是旅遊和探親訪友,另一類是商務旅行,比如投資考察、洽談生意,甚至有一類是到新加坡來求職的。
中新免簽帶來了效應,越來越多人新加坡來應徵面試
對新加坡來說,中國旅客回流,帶動的不僅僅是航空業、酒店業、旅遊觀光業的消費,更重要的,它帶動了國際商務和國際投資,也帶動本區域經濟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提問:中國政府從去年底開始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標誌著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政策新舉措,比如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正式啟用新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等等,您認為2024年中國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將面臨哪些新機遇和新挑戰?
許振義:在新機遇方面,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新政策和舉措,如擴大免簽國家範圍、推出新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等,都旨在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和投資,這將有助於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這些政策有望增強中國作為一個開放和包容性經濟體的形象,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促進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國際合作。

東南亞毗鄰中國,許多國家與中國關係友好密切。東南亞具備兩個特點。一個是具有人口優勢,半數人口小於30歲,中產階級正在崛起,消費能力與日俱增;另一個是東南亞經濟與中國形成很好的互補,既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科技和服務業發展相對靠前的國家,也有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天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
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可以從東南亞做起。一方面,企業出海,利用新加坡金融中心、國際樞紐的優勢,立足新加坡,輻射東南亞;另一方面,可以到泰國、越南等地設廠,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利用中國獨特的教育、醫療等資源,吸引東南亞學生前去留學,也吸引東南亞中產階級到中國去體檢、看病、治療。當然,中國也可以加大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招商力度,吸引高端服務業到中國去投資發展。
在挑戰方面,中國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系列問題,包括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國內外經濟復甦進程的不平衡、以及在實現開放與保障國家安全之間的平衡等。
此外,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國內企業和市場也將面臨來自國際競爭的壓力,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更為開放的市場環境。
因此,中國需要在繼續推進開放的同時,加強國內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科技創新,提高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網絡資料整理丨來源
網絡資料整理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