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一:家是home,不是house
各位,你們會怎麼定義自己在新加坡租的那間房子?宿舍、出租屋、歇腳地、住的地方……還是會發自內心的把它稱為「家」?
這只是我住的地方
一名小傑已經來新加坡已經5年了,從poly畢業後就在一家醫院做護士。她有一個新加坡本地的男朋友,早就已經習慣吃食閣、穿人字拖。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唯獨對「家」的稱呼耿耿於懷。
每次下夜班,男友都會貼心的問一句:到家了麼?
不知為啥,她在回復時總會強調:嗯,到住的地方了。
她跟別人合租一套組屋,自己只占一間臥室,裡面只有一張床、一個衣櫃、外加一個寫字檯。這個20平米不到的小房間,每個月還要支付700新幣的房租,小潔心裡想:這怎麼能稱得上家?
況且,對於租的房子,她也不會特別用心去裝扮。這些年在新加坡,因為各種原因搬家,早已讓她精疲力盡。誰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就搬走了……
所以,小傑的心裡固執地認為,這裡只能叫做住的地方。
提到回家,她總會覺得那裡應該是個溫馨的地方,有熱騰騰的飯菜,父母的關心,有喋喋不休的嘮叨…這才是家的味道,是新加坡沒有的味道。
也許這有些矯情,但小傑心裡固執的認為:
出門在外,住的地方哪裡都行。但是家只有一個,那個爸媽住的,每次回去都可以為所欲為的房子。
故事二:我有兩個家

新加坡和大馬都是家
Amy就不這麼想,她也是獨自一人在新加坡租房子。她很喜歡把自己的狗窩叫做「家」。
每次朋友聚會,結束時她都會講:byebye,我回家咯,家裡那位還在等著我!說的好像自己結婚了一樣,事實上她連男朋友都沒有,家裡那位也不過是一個毛絨玩具。
Amy比較大大咧咧,心血來潮會折騰一番,把自己的屋子收拾整潔,平時就東西亂丟,房間裡亂的像狗窩一樣。
但是,她自己卻振振有詞:家嘛,就是要自在一點,亂亂的才溫馨。
她跟新加坡房東住在一起,只租一間房間。剛開始房東老安娣還會念幾句,要她這樣要她那樣。她每次都笑著說好,但沒過多久又把這些規矩忘在了腦後。
後來,跟安娣也熟悉了,安娣也隨便由她去了。偶爾,做了好吃的,還會喊她:小妹,一起吃飯!
對於Amy來說,雖然住的地方不大,但在陌生的新加坡,這裡是她唯一的私人空間。只要進了房間,把門關起來,她就可以肆無忌憚,鬱悶了哭一場,累了蒙頭大睡,興致來了還可以通宵看電影。
在她心裡,新加坡租的這個屋子和大馬都是家!
故事三:這裡就是我的家!
Tan是過著過著,就把租的房子過成了家。
他大學開始在新加坡讀書,從住宿舍到租房子,屋子對他來說就是個歇腳地兒,也就晚上回去住一下,心裡沒啥感覺。
後來,他交了女朋友,後來住在一起,屋子被女友一布置,突然間就有了家的感覺。
現在他們已經結婚生子,雖然還是租房子,但冷冰冰的屋子在家人的陪伴下多了煙火氣息,一個小家也顯得格外溫馨。
現在,每次有朋友拉Tan出去吃飯,一般都會推辭。因為,他著急回家!
家是什麼?
在新加坡,幾乎每個外國人都有租房經歷。租來的屋子,到底是不是家,每個人的感觸都不一樣。
有些人可以很快的把新住所當作是家,有些人堅定的認為老家才是家,還有些人覺得管他在哪兒,只要有家人就是家。
不管新加坡租來的是不是家,那個小小的地方,記載了我們在新加坡的一點一滴。因此,它的身份,好像也沒那麼重要。
人在新加坡,遠方的家,有父母的關心與我們的牽掛。新加坡的屋子,也記載了我們的喜怒哀樂。很多人,將來也許會在這裡安家。
如果將來選擇離開,願你有回憶留下,願你有家(佳)人相伴!
有愛才有家,能跟家人團聚在一起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