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10月13日中午,新加坡共有1萬7080名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參與居家康復計劃,占總病患人數的77.8%。
隨著程序簡化和服務水準提升後,自8月30日推行的居家康復計劃逐漸完善,受訪的近期冠病康復者和密切接觸者反映,整體過程相當順暢。
居家康復病患何子芳(58歲,退休人士)上月25日晚上出現發燒和咽喉腫痛的症狀,隔天使用抗原快速檢測(ART)自行檢測時結果為陽性。她隨後到住家附近的診所接受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證實感染新冠病毒。
何子芳早前已完成疫苗接種,但她是B型肝炎帶菌者,並且有暈眩和心律不整的病史。與她同住的丈夫也已接種疫苗,沒有染病。
得知檢測結果是陽性後,何子芳立刻收拾衣物,到家中空置、附帶浴室的房間隔離。
「我當時有些擔心,但經常讀報看新聞,所以了解應該做些什麼。」
何子芳在上月27日收到新加坡衛生部的短訊通知後,上網填寫資料表明自己適合居家康復,同時上遠程醫療平台登記。
她隔天接到醫生的視頻電話替她看診,並在幾個小時後在家門口收到醫生開的藥。醫生為她複診,也耐心回答她的問題。
她說,居家隔離的10天,身體有些不舒服,生活也多少有些不便,但有醫生、居家康復夥伴以及親朋好友的關照,她適應良好。
「居家康復某些方面有待改善,比如合力追蹤應用在隔離結束後依舊顯示紅色、結果不過關,但整體來說還是非常有條理、有效率和令人讚賞的。」
不願透露全名的程姓行政人員(29歲)同樣居家康復,他的同居女友10月2日確診,隨後接受PCR檢測結果為陽性。
他透露,隔離第三天收到新加坡衛生部短訊,第五天在家門口收到兩份護理包。
「家裡只有我們兩人,我們也沒有任何病史,所以隔離時不會太過擔心或緊張。10天隔離期結束後我們就能出門,挺方便的。」
薩吉達(24歲,兼職教師)的父親在10月7日確診,母親昨日確診。由於父母不熟悉如何使用手機上網註冊,靠她和姐姐幫忙處理。
父母隔離康復過程大致順暢,但她擔心,染病的獨居年長者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可能無法得到援助,希望居家康復夥伴能夠多聯繫患者。
除了加強居家康復計劃的支援力度,新加坡衛生部也簡化了密切接觸者的檢測流程。薩吉達在父親確診前一天曾到父母家用餐,算是密切接觸者。她原先不太清楚是否須要隔離,但幾天後接到新加坡衛生部通知,得知只須自己做抗原快速檢測(ART),結果是陰性就能出門。
因同事確診、在本月10日接到健康風險警告的王嬌鸞(58歲,餐飲業員工)之前曾接到隔離令,當時足不出戶,雖然只是短短的三天,卻非常難捱。
她透露,當時毫無準備,家裡連煮飯的食材都沒有。
「這次就完全不同,我只要每天做ART,結果呈陰性就能出門辦事。當然我還是確保健康沒有任何問題,有必要時才出門。」
王嬌鸞按照新加坡政府的指示,到販賣機免費領取檢測儀。
「我聽說一些人早前接到隔離令,家中又沒有檢測儀,衛生部也沒有進一步指示,只能在家中苦等,還好現在指示都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