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Facebook@PUBsg)

為了更好地抵禦洪水,新加坡為建築物增加結構措施,如駝峰和防洪屏障,以保護地下室免受洪水侵襲。他們還可以將地下停車場的水位傳感器連接到他們的警報系統,以警告用戶發生洪水。
新加坡多種的防洪屏障,而且還在不斷改進
最新的屏障可以擋住高達68厘米的洪水
(圖:Facebook@PUBsg)

在經過多年地不懈努力後,新加坡終於憑藉後天努力提升了整個城市的滲蓄能力,擁有了48條水道及其蓄水區,並持續性地在水循環和海水凈化技術上實現突破,真正實現了滲水、蓄水、凈水和循環用水一體化。
在這樣的基礎上,新加坡成功擁有了第四個「水龍頭」
那就是NEWater,新生水
(圖:shutterstock)

自1965年建國以來,淡水資源的匱乏和過去頻發的洪澇災害迫使新加坡人民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尋找解決辦法,困境促使著新加坡成為了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的探路者。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危機面前,新加坡始終保持高度警惕,謹慎利用著一切來之不易的淡水資源,努力創造一個可持續的韌性城市。
參考文獻:
1.https://www.pub.gov.sg/drainage/history
2.https://app.pub.gov.sg/waterlevel/pages/WaterLevelSensors.aspx
3.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6%B0%E5%8A%A0%E5%9D%A1%E5%9C%B0%E7%9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