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望今年,經濟師普遍預期增長將放緩到接近長期趨勢水平的3%至5%。
若邊境重開及各種跨境和商業活動恢復的步伐持續,建築、旅遊、酒店等復甦滯後的行業可望趕上部分進度,讓整體經濟更均衡發展,增速雖放緩,質量卻提高。這可說是最理想的「尋常」之道。
2022年1月3日首個工作日,本地三個重磅數據先後出爐,急不及待地提醒我們,剛過去的2021年是多麼不尋常。
根據官方預估數據,新加坡經濟在2021年全年增長7.2%,組屋轉售價格全年上揚12.5%,私宅價格全年上漲10.6%。三個數據都創2010年以來最高紀錄,吉凶福禍各有詮釋,非比尋常卻是事實。
踏入2022年,我們的期盼是,今年若能尋常度過,即是莫大福分。
首先,我國經濟從2020年冠病疫情萎縮5.4%的頹勢中轉正,跟2010年走出全球金融危機時相比,難度猶有過之。
除了受邊境封閉打擊最重的建築業、酒店、航空和旅遊相關行業等,整體經濟基本上已收復失地,回返甚至超越疫情暴發前的水平。
展望今年,經濟師普遍預期增長將放緩到接近長期趨勢水平的3%至5%。若邊境重開及各種跨境和商業活動恢復的步伐持續,上述復甦滯後的行業可望趕上部分進度,讓整體經濟更均衡發展,增速雖放緩,質量卻提高。
這可說是最理想的「尋常」之道。目前看來,最大的下行風險是多數人已深深有感的通貨膨脹壓力。奧密克戎變種病毒則是主要變數,兩者可能形成雙面夾攻的態勢。
去年11月底,當通脹壓力持續高漲,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更改「通脹乃暫時現象」的論述時,奧密克戎病例開始湧現,引起一些市場人士擔憂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stagflation)現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去年12月初在瑞士日內瓦一個論壇上說:「各國不可能重複推出過去兩年的大型貨幣和財政舉措。如果奧密克戎病毒造成新一輪嚴重經濟衝擊,我們至今都得以避免的滯脹風險將變得真實。」在這之前,她的觀點是經濟穩步復甦,並不存在滯脹風險。
之後一個月,奧密克戎引發的新一波疫情來勢洶洶。在美國,單日確診病例開年首周創紀錄,於1月3日飆高到95萬多起,截至1月6日的七日移動平均達到創紀錄的61萬多起,超過95%是奧密克戎。在本地,政府於周三(5日)警告,由於變種病毒傳染力超強,單日病例可在兩三天內翻倍,最壞情況下可能日增1萬甚至1萬5000起,遠超德爾塔病例數量。
不過,奧密克戎的病症較輕微,在醫療體系有能力應付新一波疫情的前提下,政府仍維持當前防疫措施,不收緊也不放寬。國際社會目前對奧密克戎多數也採取類似的立場和防疫步調。
IMF在周三宣布,將原定於本月19日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展延一周到25日,以將冠病疫情最新的發展納入考量。該組織上一輪在去年10月預測全球經濟今年可增長4.9%,市場普遍預期新一輪的預測將被下調。
住宅價格盼不大漲大跌
綜合當前形勢,經濟繼續復甦的基本面尚算穩固,最新研究顯示奧密克戎病毒傳播力雖強但病症輕微,可能預示疫情進入了不那麼令人擔憂的階段。在滯與脹兩大風險之間,壓力點在通脹那一側,雙面夾攻的機率仍極微。
同樣的,住宅價格若能在2022年回歸尋常,不大漲也不大跌,也是莫大福分。
去年,組屋轉售價格和私宅價格漲幅10年來首次飆至雙位數,這讓我回想起2006年至2012年間的房價超級上漲周期。私宅價格在2006/07年飆漲逾四成,之後一年多受次貸和全球金融危機衝擊而低迷,但在2009年第三季就強勁復甦,到2012年底累積上揚近六成;至於組屋轉售價格更受市場供不應求的推波助瀾,七年間累積上漲一倍。
那期間,政府數次出手降溫並大舉增加供應量,房地產價格終在2013年趨軟。2013年至2018年,組屋轉售價累積下挫逾10%,私宅價格2014年至2016年間也累積下跌約一成,直到2017年才回穩。
過去一年多來,住宅市場在疫情中持續升溫。上個月中,政府重拳出手降溫,也同樣將顯著增加供應量,市場如今預測組屋轉售價今年增幅將放緩至5%至8%,私宅價格走勢則預計介於萎縮3%和上揚5%之間。
我是上一輪超級上漲周期的「受害者」,在2011年底高峰期間進場購買轉售組屋,過後為了換大一點的單位,在2018年低點時忍痛虧損脫售,無力全數填補償還房貸所動用的公積金,損失大筆積蓄。
公積金局數據顯示,2018年約有3380人在2011年底高峰期間進場購買轉售組屋,過後為了換大一點的單位,在2018年低點時忍痛虧損脫售,無力全數填補償還房貸所動用的公積金,損失大筆積蓄。雖然組屋轉售價在之後兩年恢復上揚,但這兩年脫售房產後無力全數填補所動用公積金的國人卻都比2018年更多,占總數的比率也從2018年的8%逐年提高到2020年的13%。
這個現象凸顯了房地產價格大起大跌,可對許多國人長期的財務健康造成難以痊癒的硬傷。
因此,我期許新加坡經濟和樓市在2022年,過得中庸、重拾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