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x relief
在全球稅收轉移中吸引投資者
當新的公司稅規則在全球生效時,新加坡可能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贈款、貸款和信貸計劃來留住跨國公司。但是,儘管政策制定者已就全球投資競爭加劇發出警告,但觀察人士認為,該國有望保持領先地位。
雖然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 2.0 (BEPS) 計劃的第二支柱可能會限制外國投資者的稅收減免,但分析師告訴《商業時報》,新加坡的經濟政策庫中已經有大量的非稅收激勵措施。
他們補充說,它從基礎設施到法治的既定優勢也將繼續賦予它優勢。
在兩周前的預算案辯論總結演講中,財政部長勞倫斯·黃說,跨國企業 (MNE) 正在詢問決策者新加坡可以提供什麼來與成本更低的區域同行競爭,並在這些公司的母國提供「非常慷慨的激勵方案」。
BEP 的第二支柱為年收入至少為 7.5 億歐元(10.7 億新元)的跨國企業集團設定了 15% 的最低有效稅率。新加坡將從 2025 年起對此類跨國企業集團徵收國內附加稅,其中約有 1,800 家在新加坡。
Wong 說,受影響的公司可能會撤出新加坡,尤其是在其他國家「正在推出巨額補貼」以吸引投資者並將其公司帶回國內的情況下。
他說,新加坡「將不得不審查和更新我們更廣泛的經濟發展計劃以保持競爭力」,這將需要政府投入更多資金。
非稅工具包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房地產和經濟學教授蘇米特·阿加瓦爾 (Sumit Agarwal) 指出,其他國家可能會如何依靠低成本土地和勞動力「使交易變得甜蜜」——而「新加坡憑藉其規模, 甚至不能做那種甜味劑」。
相反,新加坡現有的一系列計劃包括贈款、貸款和共同資助,觀察人士預計這些計劃會得到加強。
德勤全球投資和創新激勵負責人 Yvaine Gan 將贈款和貸款計劃與稅收激勵一起列為新加坡「綜合激勵工具包」的關鍵組成部分。她補充說,這些好處「將留給那些繼續從這些激勵措施中看到價值的公司」。
Baker McKenzie Wong & Leow 的負責人 Jaclyn Ho 說:「我們預計政府將更多地利用能力建設贈款和共同資助或共同投資計劃來支持新加坡的企業。」
分析師指出,除了適用於所有公司的計劃之外,在各個司法管轄區,針對特定投資者量身定製的激勵措施也很常見。
阿加瓦爾教授以現代汽車集團創新中心為例,該中心位於裕廊創新區,占地 44,000 平方米,是外國投資者獲得急需土地的例子。
甘說,跨國公司可以談判「修改現有激勵方案或探索替代性非稅收激勵措施,例如贈款或人力便利計劃」。
在人力方面,新加坡美國商會(AmCham)執行長雷先賢指出,新加坡一直在投資獲取國際和國內人才。
她說,「我們看到的是,政府將與公司分擔一些成本,以引進」技術等關鍵行業的合適人才。
稅收調整
與此同時,一些稅收措施仍有可能。畢馬威合伙人 Harvey Koenig 指出,全球規則手冊將繼續允許稅收減免,例如支出激勵。
Baker McKenzie Wong & Leow 的 Ho 表示:「我們也不能排除引入新的財政工具,例如可退還的稅收抵免。」
Koenig 補充說,這些「本質上是稅收優惠,稅收優惠可以在四年內轉換為現金」。「為提高競爭力,新加坡應考慮引入可退稅稅收抵免,以瞄準研發 (R&D) 和可持續發展相關項目等高價值活動。」
他指出,誠然,新加坡會發現它「難以匹敵」地區國家提供的廉價土地、個人所得稅優惠和某些補貼。
但即使採用 BEPS 2.0,新加坡仍可以調整其稅收制度,以跟上英國等發達司法管轄區的步伐,他補充說。他建議用更廣泛的減稅範圍取代優惠稅率,這些減稅可以針對建築物成本和智慧財產權資產等符合條件的費用申請。
整體配套
然而,歸根結底,新加坡的做法不應該簡單地「用其他東西取代稅收激勵」,美國商會的雷說。
她將稅收激勵稱為「舊思維方式」,建議研究新加坡可以提供哪些投資者「根本不會從其他地方得到」——不是針對具體的胡蘿蔔,而是作為一個整體投資目的地。
同樣,華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Selana Ling 表示:「非稅收的經濟激勵措施可能包括現金補助或實物間接財政援助,或對其他資源的優惠待遇:土地、人力、研發等。然而,重要的一點是新加坡的吸引力……必須是一個整體。」
在這方面,分析人士重申,新加坡具有顯著優勢,例如戰略位置、智慧財產權保護、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強大的法治。
星展銀行經濟學家 Chua Han Teng 表示,保持競爭力還涉及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和商業生態系統:「為了保持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新加坡的政策可能會繼續提高技能,以加強其已經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使其具備國際市場所需的相關能力。業務,以及維持一個有利的創新生態系統。」
他期待更多「支持企業的政策以加強長期競爭力」,例如在數字化、可持續性、企業能力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等領域提供補貼和資金。
新加坡在該地區也有優勢——亞洲仍然是跨國公司的重要市場。正如美國商會的 Lei 指出的那樣,美國公司仍需要在該地區開展業務,而新加坡仍然是可靠的運營基地。
阿加瓦爾教授補充說:「新加坡在這種情況下的一大優勢是,如果你看看附近地區,情況會更糟。」
阿加瓦爾教授表示,在亞洲「很難」找到高端投資目的地,他認為香港和韓國已經失去了作為該地區金融中心的光彩:「現在,幾乎是東京和新加坡。」
「我們會看到上海和孟買出現,但他們落後了……新加坡不只是坐著說,『哦,讓我們等著他們趕上』。新加坡也在行動。」
何說,新加坡可以通過「解決在該國開展業務的高成本」的政策保持競爭力,例如投資於供應鏈彈性、數字連接和基礎設施。
「如果這些政策得到戰略部署並轉化為長期成本節約,這些政策可能會繼續幫助新加坡保持領先地位,」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