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加坡遭遇過疫情封鎖+經濟衰退。
當時這兩大浪撲過來,惡劣影響一環接一環:多店鋪倒閉、失業率升高,遊客不來,人才流失等等。
今年,新加坡才從去年的蕭條中逐漸恢復元氣。
但一直到現在,經濟都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10月新加坡核心通貨膨脹率1.5%,比9月高
屋漏偏逢連夜雨,經濟還沒有得到大幅振興,通貨膨脹張牙舞爪地來了。
近期,聽聞本地有部分稱得上是中產階層的人,竟然無奈下轉向新加坡食物銀行求助!
住在買來的公寓里
前公司高管失業後竟愁吃用
部分新加坡中產階級家庭,竟然已經開始吃別人捐贈的食物了。
Nizar Shariff,是新加坡「全民免費食物」機構(FFA Free Food For All)發起人,他近期接到一通電話。
「一對夫妻給我們打電話,女的說她跟她老公之前是一家公司高管,但現在雙雙失業。」
「他們的語氣聽起來很痛苦。說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也不敢怎麼花錢。」

來源:tatler asia | FFA 慈善機構派發食物
Nizar Shariff很驚訝。
因為自新冠大流行發生以後,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確實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有的是因為失去工作,生活保障不穩定。
Nizar Shariff回憶,特別是在去年4月「阻斷期」封城,在他們機構註冊的慈善捐助對象,10天內翻了5倍多。
從原本的300人,飆漲至1700人。
然而距離阻斷期發生,如今已過一年,同樣的問題竟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FFA 慈善機構派發食物 | 疫情前
「很驚訝,在我們機構登記的人數還在增加。但登記人群發生了變化,原本租房人士較多。
現在也包括那些住在自己買的公寓里,屬於中產階級的新加坡人。」
Nizar Shariff分析,這可能是因為食物無保障的現象轉變。
食品無保障,這裡指的是供需關係。
咱們進一步來了解。
「工資跟不上基礎物需漲價」
明年食品供需問題或更嚴重
新加坡食物銀行的聯合創始人Nichol Ng 是這麼說的:
去年他們機構的援助人群,食物需求激增25%。
而今年,食物價格已經漲了30%到40%。她預計明年供應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更大的問題,物流不穩定,運輸成本增加。(意思是食物價格更貴)

來源:PORT TECHNOLOGY
「我們正在為明年做準備,預計到時會有更多人到我們這裡尋求食物援助。」
「此外還因為,現在的薪水水平跟不上通貨膨脹,基礎食品物需的價格都在漲。」
「過去18個月內,單是雞肉價格就漲了近一半,50%。」
甚至已經到了考慮吃一片麵包要花多少錢的程度,可能一片麵包要花2毛到3毛。
可能有的小夥伴很難相信這會發生在新加坡。
這並不是一個人的觀點。
過去兩年內,我們時長看到店鋪倒閉,比如餐飲業,可以說是遊客沒來所以開不下去。

來源:路透社
但是到了今年下半年,電力市場的零售商接連退出好幾家。
很多小夥伴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才決定用的某家電力零售商。但因為能源短缺,價格大漲。
幾家供應商扛不下這大浪,只能選擇退出。
而多出來的這些居民用戶,只能再簽回更貴的其他家的配套。
電費、天然氣價格漲,只是其中的小浪花。

新加坡的食品價格會一再上漲,是從上個月就由貿工部長顏金勇放出來的消息。
而這背後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三點:
1)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惡劣影響,貨櫃費用飆漲,全球商品消費價格大漲;
2)自然災害、氣候危機影響,如全球小麥短缺,義大利面的成本價格跟著漲50%;
3)能源價格上漲,比如電力跟汽油。中國部分加工廠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一方面也考慮到成本,偶有停產。
而最受牽制的地方還在於,新加坡的食品供需90%依賴進口。
所以全球大環境不穩定,新加坡也得跟著過山車起起伏伏。

當然,你也可能聽說了,新加坡的進口食品不會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進口來源國很多。
近的如馬來西亞,遠的英美隔著大洋。
疫情前,2019年的《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評比中,新加坡當時被評為全球糧食最安全國家。
但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本土調查,卻發現:
新加坡10.4%的家庭至少經歷過一次食物無保障,其中2/5的家庭每月至少要感受一次。
現在,疫情的長期影響已經體現出來了。

來源:new straits times
Nichol Ng 是這麼勸告的:
新加坡得更好地管理食物浪費局面,所有家庭都要開始考慮買多少食物,並且最好不要造成多餘浪費。
「在新加坡,我們可能扔掉的食物加起來可能占進口的30%。」
這幾乎已經是在勸誡。
難道新加坡明年的食物供需情況會變得更嚴峻?

來源:the star
迄今為止,當局只是說了食品價格會漲,但供應不上的消息沒有提及,目測大機率是不會發生。
但越來越貴的趨勢卻很清晰,今年新加坡已經漲過一波,蔬菜肉蛋、電費汽油價格等等。
僅今年第三季度(7到9月),根據貿工部的報告:
整體的居民消費指數上升了2.5%。交通費用漲8.7%,住宅與水電雜費漲2.1%,醫療費用漲1.7%。

今年第三季度整體物價年比都比第二季度要高。

下邊這張表就很清晰,今年新加坡除了衣服鞋子、社交媒體、雜項及服務等沒漲。
其他食物、住宿、住家服務、醫療、交通、娛樂休閒、教育全部都在漲。

忍不住想問問,越來越貴的新加坡,到明年還有多大的潛力變得越來越貴?
椰友們,你們感受到貴的氛圍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