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亞洲文明博物館展出的印度教神祇尼爾巴拉希雕塑。(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名為「Lost Arts of Nepal」(「尼泊爾的遺失藝術品」)組織星期天(8月14日)在面簿發貼文指稱,當地失竊了20多年的印度教神祇尼爾巴拉希(Neel Barahi)雕塑,目前正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館藏中展出。


這個組織在面簿上自稱,他們致力於讓尼泊爾公民意識到,當地失去的藝術遺產目前可以在國外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找到。
多家尼泊爾媒體都跟進報道了這則貼文,並稱失竊的雕塑「具有重大考古意義」。
這尊雕塑於1636年完成,距今有386年歷史。
為了證明被盜的雕塑與亞洲文明博物館所展出的是同一尊,該組織也出示照片對比稱,這座雕塑的獨特之處在於,有一隻手「不見了」。而亞洲文明博物館所展出的雕塑,同樣的少了一隻手。

(Lost Arts of Nepal面簿)
該組織發言人也向本地媒體講述當年雕塑失竊的經過。
根據當地習俗,每年會有一人輪流看守雕塑。這尊失竊的雕塑是在1999年6月16日,從看守人位於帕平(Pharping)的住家中被偷走的。
每年在帕平舉辦的聖節上,信徒會抬著七尊印度神鵰塑遊街,失竊的尼爾巴拉希神鵰塑是其中之一,它的設計如同一個林伽(Shiva linga)遮罩。
林伽遮罩有四面,代表神的不同相貌,包括兇惡相和半女相。
帕平是尼泊爾的一個小鎮,距離首都加德滿都以南約20公里。印度教是尼泊爾最大的宗教,林伽是印度濕婆神陽具崇拜的象徵。
該組織也說: 「我們不知道是誰偷的,但原因可能是對尼泊爾藝術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以及其巨大的經濟收益。在雕塑抵達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之前,可能已轉手了好幾次,但其所有權的歷史尚不清楚。」
該組織也說,這不是獨立的竊案,七尊雕塑中有四尊遭盜竊。
亞洲文明博物館:不在失竊檔案中
針對組織指雕塑是贓物,亞洲文明博物館發言人告訴媒體:
「報道中的物品是個銅製的林伽遮罩。亞洲文明博物館在2015年,根據國家文物局制定的程序購入這件物品。」
發言人解釋,這些程序包括在採購時,由外部專家組成的購藏委員會評估物品,以及嚴格檢查物品的來源。審查程序以國際慣例為標準,並會定期檢討。
發言人也補充,這個林伽遮罩未被「藝術品失竊登記處」(Art Loss Register)登記在案。
藝術品失竊登記處是全球最大的私人盜竊藝術品資料庫。該登記處每年都會為博物館、拍賣行、交易商和執法機構檢查和核對市場上40多萬件物品的狀況。
博物館並沒有回答媒體有關雕塑是如何獲得的,以及購入的價格等問題。
目前在亞洲文明博物館二樓的「古代宗教展廳」展出的尼爾巴拉希雕塑,下方解說寫道,這個有386年歷史的林伽遮罩是用來套在林伽石雕上,林伽是印度教神濕婆的陽具和宇宙支柱的象徵。

目前在亞洲文明博物館展出的印度教神祇尼爾巴拉希雕塑。(海峽時報)
不是首次被指展出贓物
這不是亞洲文明博物館首次捲入「被指展出贓物」的紛爭。
2015年,亞洲文明博物館曾經將他們向紐約古董商購來的11世紀印度女神銅像(Uma Parameshvari)歸還給印度。
國家文物局是在2012年7月透過國際媒體的報道,意識到它所購置的銅像很可能是來自印度的非法走私贓品。 剛開始,亞洲文明博物館也解釋:
「新加坡國家藏品的採購程序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政策執行,並符合國際收藏道德規範。所有物件的來源和出處都會先與失竊物品國際資料庫核對過,才會採購。」
那尊來自印度廟宇具有1000年歷史的印度女神銅像,是亞洲文明博物館在2007年以65萬美元(約91萬新元)向美國紐約古董商Art of the Past購入的。該古董商後來被發現從印度盜竊文物,轉手賣給亞洲文明博物館。
回到此案,Lost Arts of Nepal表示,他們把收集到的證據都交給了另一個致力於尋回國家文物的組織「Nepal Heritage Recovery Campaign」(暫譯為:尼泊爾收復遺產行動)。
對方會與尼泊爾政府考古局接洽,通過外交途徑聯繫亞洲文明博物館。
根據國際保護公約的規定,贓物被找到後,就必須歸還所屬國家或博物館。但也有一些國家拒絕在這些公約上簽字。全球很多博物館也明確表示,堅決不將掠奪來的文物歸還原屬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