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ACM)被指展出了尼泊爾的失竊文物,這是一件有近400年歷史的宗教文物。對此,館方聲明,有關文物是根據本地和國際規定的程序依法採購獲得。

這再次引起了公眾對非法盜取和掠奪文物歸屬問題的關注。
一家專門尋找尼泊爾失竊文物的組織Lost Arts of Nepal早前在臉書(Facebook)發帖,這件在1999年被盜、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印度教神像雕塑,出現在新加坡的亞洲文明博物館。
此消息一出,亞洲文明博物館隨即作出回應:有關文物是博物館在2015年時,根據新加坡國家文物局規定的法定程序收購;文物來源調查工作也以國際規定為標準。館方發言人表示,當時這件文物並沒有被列入全球最大的被盜藝術品資料庫內,所以博物館在收錄後有權決定對外展出。
Lost Arts of Nepal組織則辯駁,這件神像雕塑是在1999年6月16日的文物負責人家中失竊。組織表示,已將此事上報尼泊爾當局,接下來會由尼泊爾政府屬下的考古部門,通過外交渠道與亞洲文明博物館溝通。
這樣的指責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在2007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曾以65萬美元向已經關閉的紐約美術館購買一座11世紀的印度宗教女神銅像,後因銅像被證實為印度被盜文物,故在2015年歸還給印度有關當局。
據報道,涉案文物來自印度廟宇一尊具有1000年歷史的印度女神(Uma Parameshvari)銅像。美國一個古董商涉嫌盜竊印度廟宇千年神像,並將其轉手賣給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
根據國際保護公約的規定,贓物被找到後,必須歸還所屬國家或博物館。但也有一些國家拒不在這些公約上簽字,而且還有很多博物館明確表示,堅決不將髒物歸還原屬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