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預警的,4月26日臨近深夜的23點50分,新加坡政府再一次宣布調高額外買家印花稅(Additional Buyer『s Stamp Duty,簡稱ABSD)!


圖源:新加坡國家發展部 而且,這項新政將從4月27日0時0分開始實施。也就是說,新加坡政府再一次沒給任何人反應時間......
消息一公布,朋友圈又一次就刷屏了,很多人都在感嘆,「快准狠」看起來是新加坡政府的常規操作了。
01 外國人買房附加印花稅直接加倍
和之前幾次大規模房產降溫措施一樣,這次的降溫措施也沒有任何預告。
政府當局這次只對ABSD動手,並沒有涉及到購房的其他層面,但力度卻是空前的。
特別是針對外國購房者,無論他們買的是第幾套房子,所繳交的ABSD稅,都要從原有的30%直接翻倍到60%!

圖源:新加坡國家發展部
新加坡的ABSD是由購買或收購住宅物業(包括住宅用地)的人士支付的額外稅,總額以房產的購買價和市場價值兩者之間取較高者為準。
很多沒有生活在新加坡的人,可能對此沒什麼概念。但是,以後外國人要想在新加坡買個價值100萬新幣的單位,就得至少先交60萬新幣的稅!
仔細想想,這麼高昂的稅率,確實會打消一些外國人購房的念頭了。
畢竟要是他們買地段更好的豪宅,要交的ABSD可能就是上千萬甚至過億新幣!
再加上所有人都要交的房產稅Property Tax,以及買方印花稅BSD......外國人現在買房,得先考慮預先購買的前期的稅收成本,以及後期持有房產需要的長期費用了。

圖源:海峽時報
另外,這次的降溫錯失也不單單只是針對外國人的。為了打擊公民和PR可能存在的炒房行為,政府也出手調高了這些人購買第二套房產以上的ABSD稅率。
具體來看,新加坡公民購買第二套住宅,額外買方印花稅將從17%上調到20%。
購買第三套及更多住宅的新加坡公民,以及購買第二套住宅的新加坡永久公民,額外買方印花稅則會從25%調高到30%。
永久居民購買的第三套住宅和更多住宅物業,額外買方印花稅會從30%上調到35%。

圖源:CNA
不過,新加坡公民和PR如果是購置第一套房子的話,要交的ABSD則維持不變,分別是0%和5%而已。
總而言之,新加坡政府通過這一次「突然襲擊」清晰傳達出了一個信號:公民和PR買房自住沒問題,要想炒房獲利,那就得把部分收益吐出來。

圖源:The Edge Singapore
不過,政府表明:那些4月26日前,從賣方手中獲得了選購權書(Option To Purchase,簡稱OTP)的潛在購房者,要是OTP在4月27日後沒有修改,最終也在5月17日前或OTP有效期內完成交易,那他們依舊能夠享受原有的ABSD稅率。
而且,調高ABSD目前不影響那些已經從房屋開發商那裡購買了組屋或執行共管公寓EC的人,前提是,聯名購房者/購房者中有任何一位是新加坡公民。
換言之,在新加坡生活的外國人,要是沒有拿到PR身份,今後想要在新加坡購房,可能是更加艱難了......

02 新加坡政府總在深夜官宣降溫措施
在新加坡政府昨晚宣布新政後,很多人深夜發文感嘆,新加坡終於要在「全球最貴」上一去不復返了(去年新加坡生活成本和紐約並列第一)。
在新政公布後,新加坡的房屋交易市場或許會迎來一次「冰期」。
實際上,新加坡政府確實特別喜歡在國家大事上搞突然襲擊。比如2021年12月的那次房屋降溫措施,也是在晚上11點45分發布,第二天凌晨0時實施的。
去年9月,又一輪降溫新政發布,同樣也是在深夜,同樣也是沒有給市場反應時間第二天立即執行。

來源:早報
ABSD作為政府相當遲才推出的房價調控政策,在2018年曾被不少人利用而讓效果打了折扣。
當時,為了調控政府決定提高額外買家印花稅,宣布時間是2018年7月5日傍晚,而生效日期為第二天的7月6日。
這時候,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現了:那些正在叫賣的樓盤前,購房者們蜂擁而來,搶在調控正式施行前的短短几個小時里,買走了超過1000套私宅!

新加坡媒體記錄下了當年的盛況,圖源:早報
當然,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發布的一些信息關係到重大民生問題涉及面廣,發布者擔心引起不良反應,因此選在深夜公布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晚上出台調控新政,也足見新加坡相關部門對樓市快速上漲的擔憂。
要知道,樓市「穩定和可持續」一直是新加坡政府的目標和追求。如果不是這樣,或許也無法讓絕大多數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
03 堅定的推行「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政府這麼「果斷」,不惜把外國人的房產稅加到60%,這必然會影響部分海外投資。
可能投資者會嫌棄新加坡房價「漲得慢」,但也恰恰說明新加坡樓市在一次一次降溫措施擠壓下,完全沒有泡沫。
適時降溫長遠來說,也有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

「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拿來炒的。」
新加坡政府始終秉承著初心不變,"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的國策之一,在這個原則下,新加坡政府一直都在密切關注樓市。

當年李光耀是這樣描述大規模建組屋的想法:
在50年代的新加坡,如果發生了暴亂年輕人會把汽車掀翻、燒了。
而60年代中,這些人有了住房和其他資產,發生暴亂時他們會趕緊把摩托車抬回家裡。
李光耀意識到了這個道理有恆產者有恆心,於是致函建屋局:「要讓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真正的資產讓他們去保護,尤其是住房。」
當時的局長劉太格,立馬率領建屋局甩開膀子蓋房子。一年間創下了房屋竣工數的巔峰:6萬5千套。

▲ 新加坡城市規劃之父:劉太格
新加坡幾十年的繁榮,和公共住房組屋政策分不開。
建屋局根據每個時代、每一代人不同的需求,不斷創新,以滿足和適應這些新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imtimothyloke)

如今新加坡80%的人口住在各式各樣的組屋裡, 當樓市過熱,導致組屋開始大規模漲價的時候,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
新加坡政府出手降溫,繼續實現居者有其屋,讓住戶們幸福無界,實在是用心良苦了~
一位在本地從業多年的房屋中介表示,新加坡政府多次在強調一件事情,新加坡房市會隨著新加坡的經濟基本面的範圍內波動。如果長期看好新加坡經濟,那麼家庭長期持有1-2套住宅房產依然是普通人能接觸到的最好投資,甚至沒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