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一次的長期規劃檢討,是市區重建局為我國未來50年及更長遠的發展,向公眾徵求點子的時候。
當局今年7月啟動為期一年的公共諮詢。市建局局長林榮輝指出,一個正在探索的點子,是在組屋項目中預留室內場所,平日可用作社區活動中心,需要時則可靈活變更用途,例如改為共享辦公空間,讓無法居家辦公和學習的人使用。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我國要在長期規劃時保持敏捷應變,須在發展的同時留有緩衝地帶。一個正在探索的點子,是在組屋項目中預留室內場所,平日可用作社區活動中心,需要時則可靈活變更用途,例如改為共享辦公空間,讓無法居家辦公和學習的人使用。
今年7月,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在主持長期規劃檢討的首場對話會時提到,我國從冠病疫情中學習到,土地規劃須留有緩衝地帶,以便迅速轉換土地用途來應急。
對此,市區重建局局長林榮輝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進一步解釋,這些緩衝地帶也稱為「選擇區」,因為無法確定我國未來是需要更多住屋、工業區,還是社會設施來滿足新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一些這樣的地皮。這些地皮也應該足夠大,才能重新變更用途,滿足不同需求。」
每當政府重新發展這些地皮時,也可考慮保留另一塊地皮作為緩衝。林榮輝說:「它不會是固定、僵化的做法,而是近乎動態地管理土地庫存。如此一來,任何時候,即使是像冠病這樣的緊急情況下,我國都有緩衝地帶可動用。」
緩衝地帶指的也不僅僅是地皮,可以是任何空間。林榮輝分享,一個正在討論和試驗的概念,是在建造新組屋時預留室內場所,即使現階段還無法預知需求。
這個室內場所平日可供居民舉行活動,需要時才「啟動」,像是在疫情期間轉換為共享辦公空間。林榮輝說:「日後,當組屋居民老齡化,出現對養老設施的需求時,我們也有空間來適應需求並轉換為這類設施。」
未來本就難以預測,再加上世界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變化,記者因此問林榮輝,制定長期計劃是否還有意義。
他回應說,放眼長遠是新加坡DNA的一部分。我國與其他城市不同,沒有腹地,國土面積小,卻得滿足包括國防在內的許多需求,因此我們必須確保是以可持續的方式建設新加坡。
林榮輝:制定計劃 考慮長遠各種可能性
但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意味著如今的長期規劃不能再像過去的概念總藍圖(Concept Plan,長期規劃的前身)那樣,單單制定一個計劃來滿足長遠需求。林榮輝說:「我們將制定一組計劃,考慮長遠的各種可能性和不同情況,以及我們如何隨情況演變而應對。」
一旦有了長遠願景和應對不同情況的廣泛策略,當局也會從中提煉出一套引導我國中期發展的戰略,並將它融入下一個發展總藍圖(Master Plan)。發展總藍圖勾勒新加坡下來10年至15年的發展方向,每五年檢討一次,上一次公布是2019年。
林榮輝強調,趨勢分為可預測和不可預測兩種。以我國人口為例,可以預測的是50年後,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的人口結構將如何變化,較不確定的則是來新工作的外來人士,其需求會是怎樣。
科技也是我國要應對的另一不確定因素。林榮輝說:「如果你五年前問電動車是否真的是大勢所趨,當時還非常不確定,但如今幾乎可以肯定,電動車會是下來的趨勢,問題是每個城市可以多快地接納電動車、多快地加強基礎設施來支持電動車。」
又例如無人駕駛交通工具,現階段同樣無法確定未來它會否如人們預想的那樣普及,但這不應限制人們的想像力。林榮輝分享,在長期規劃檢討的其中一場工作坊上就有公眾提出,我國未來在設計組屋時,除了將屋頂闢為空中花園之外,是否也該為無人機設計接駁點(docking stations),以支持電子商務或其他用途。
林榮輝聽到的有趣建議還包括建造更多浮動結構,進一步利用海上空間。他說,除了浮動農場,也有一個點子是建造浮動發電廠,以加強我國的能源韌性。
長期規劃檢討已進入第二階段,市建局正在廣泛諮詢不同群體。公眾可上網https://go.gov.sg/ltpr,分享對長期規劃檢討的反饋。
西部料成海事樞紐 東部進一步發揮航空網絡優勢
在中央商業區以外打造多個區域中心,不僅能為市中心騰出更多空間,注入新活力,也有助強化我國的競爭力。隨著多個碼頭陸續從市區遷往大士,西部料可成為重要的海事樞紐。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日後落成時,東部也能進一步發揮航空網絡的優勢。
市區重建局局長林榮輝在回答如何為市中心注入新活力的問題時指出, 我國過去幾年推行的「 多個區域中心」(polycentric)的概念,其實與之相輔相成。
眾所周知,我國的中央商業區主要是辦公室建築,一到夜晚和周末就變得冷清,市建局因此在2019年發展總藍圖中提出要振興市區。
林榮輝說,過去市中心的發展空間受限,要注入多用途設施是個挑戰。但隨著市區多個碼頭將在2027年前陸續搬到大士,巴西班讓碼頭也會在2040年前遷移,市中心屆時將騰出更多空間。
更重要的是,區域中心可根據區域的現有強項和基礎設施,建立競爭優勢。例如,許多行業非常依賴海運與世界其他地區聯繫,就吸引這類行業而言,我國西部具有相當大的競爭優勢。
同樣的,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落成後,乘客量預料將增加到至少1億人次。林榮輝說:「與世界各地的航空連接是個巨大優勢,尤其是對於那些在材料運輸方面分秒必爭的公司。」
多個區域中心有好處
冠病疫情也驗證了打造多個區域中心的好處。林榮輝分享,有公司經過疫情後,如今考慮在島國的東西部都設立辦公室,以便員工須要會面時,能自行選擇前往哪個辦公室。
辦公或商業空間如何更靠近住家,也是長期規劃檢討中所探討的課題之一。林榮輝說,可以考慮的解決方案包括設立共享辦公空間。「公司可報名讓員工使用這些空間,人們不方便居家辦公時也可報名使用,不論他們需要的是空間還是某些器材。」
在長期規劃檢討的討論中也有公眾提出,我國能否進一步結合住屋和工業空間,讓人們可直接下樓上班?林榮輝說,從某些方面來看,或許的確有機會更好地利用空間。原因是,工業區的底層空間由於沒有重量限制,租金往往較貴,但住宅卻相反,越高的單位越值錢,因此結合住屋和工業,可以充分利用垂直空間。
但要這麼做,得先解決工業所產生的污染。林榮輝說,我國正朝工業4.0的方向發展,本地工業日後若能更多地轉向上游的設計與科研工作,這類工業就比較容易與住屋結合。
你的參與可決定新加坡的未來
新加坡建國56年以來所採取的前瞻性規劃,推動我國在城市發展方面取得驕人成績。放眼未來,我們該如何繼續打造一個永續、充滿活力並宜居的家園?
我們誠意邀請你參加由《聯合早報》與市區重建局聯辦的長期規劃檢討(LTPR)線上公眾諮詢活動,共同探討如何讓新加坡更具包容性、更具應變能力與韌性、更注重可持續性發展,或是更具獨特性與魅力,並為未來的城市空間布局。
討論會詳情
日期:2021年12月17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3時至傍晚6時
嘉賓: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
形式:參與者先進行約10人一組的小組討論,之後會有大組分享。
討論會將在Zoom視訊會議平台上進行。請上http://ura-ltpr.sphevents.com.sg報名,成功報名者將接獲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