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蘇芸若博士(33歲)接受《海峽時報星期刊》訪問時說,齋堂的信仰源自中國,由於具爭議性,因此被禁直到20世紀,這是信徒保持低調的原因。蘇芸若花了5年時間深入研究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的齋堂,上個月在亞洲研究所的一個研討會上發表研究結果。
(新加坡15日訊)在新加坡小印度加富路(Cuff Road)19號的店屋,過去65年來是少為人知的齋堂,門面看似一般觀音廟,屋後卻是一群稱為「齋姑」的女性的住所。
像這樣的齋堂向來低調,自19世紀以來收留未婚、守寡、貧窮、受虐或舉目無親的女孩,以及信仰類似宗教的女性。

加福路觀音宮齋堂位於小印度。(《海峽時報》)
新加坡現有約30所齋堂,隨著社會變遷,齋堂或在一代人的時間內走入歷史。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蘇芸若博士(33歲)接受《海峽時報星期刊》訪問時說,齋堂的信仰源自中國,由於具爭議性,因此被禁直到20世紀,這是信徒保持低調的原因。
蘇芸若花了5年時間深入研究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的齋堂,上個月在亞洲研究所的一個研討會上發表研究結果。
這些齋堂女性信仰「先天大道」,包含儒家、道教與佛教思想,信仰方式只有極少數人知道。
早期在新加坡,這些齋堂為獨自來到獅城謀生的女性移民提供住宿和食物,服務一般會館忽略的對象。
有些齋姑來自富有家庭,由於跟家人八字不合而被送到齋堂,一些齋姑則選擇跟隨觀音腳步,梳起不嫁。
因為找不到繼承人,不少齋堂已不復存在,場地交給和尚管理。
蘇芸若說:「齋堂不久後會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消失。它可能成為被人遺忘的故事,在這個區域,曾經有女性説明其他女性,挺身而出擔任前所未有的宗教領袖和廟宇管理人等自主角色。」
資料來源:《聯合晚報》
延伸閱讀:
55歲商人到居士林佛學班學佛五六年後感悟人生,捐200萬建齋堂,讓公眾享用免費膳食,也幫助居士林加快修建大雄寶殿的進展。行善不欲人知的他今早受詢時說:「人的幸福,是所得除以慾望。慾望越小,幸福越大。」

位於裡峇峇利路一帶金炎路的居士林,從二戰時期就開始施粥,到後來設立齋堂,提供三餐加下午茶的免費素食,主要是為了照顧在經濟上需要幫助的人。
居士林林長陳立發今早(3月22日)受訪時透露,自2013年前決定修建耗資6000萬的大雄寶殿和17號行政樓以來,林友與信眾捐獻的建築基金,至今共累積約5000萬元,目前資金缺口約為1000萬元。
《聯合早報》1月報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開放建設中的大雄寶殿精美設施供林友與公眾供養,籌募修建大殿與行政樓的資金仍缺1500萬元。
陳立發說,過後居士林籌募到500萬的捐款,其中一名佛學班的學生以個人名義捐贈了200萬元。
陳立發表示,低調的善心人是一名企業家,過去五六年來,每週都會來居士林上由釋延續法師帶領的「淨土教理班」佛學班。
據瞭解,他上了一年後,就感悟到過去打拚多年,忽略了家人和健康。
不願具名的55歲商人今早受詢時只說:「人的幸福,是所得除以慾望。慾望越小,幸福越大。」
居士林在本地弘揚佛法,他希望這筆捐款能幫助大雄寶殿更快落成,讓更多信眾受益。
陳立發則說,這筆捐款將主要幫助加快新齋堂的一些工程,讓平日為公眾提供免費膳食的齋堂儘快遷至新大樓地下層(B1)更寬闊與舒適的空間。
據日前報導,新齋堂將考慮採用自動化設備,以免除年長人士用餐後洗碗碟的不便,並確保水源的控制與衛生條件更為改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