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坡環境優美
在全球也享有「花園城市」的美譽
這當中不僅得感謝政府的組織和規劃
同時也少不了一部分
外籍客工的辛苦工作

就目前的小坡日常生活狀態來看
外籍客工像是最容易被忽略
卻又讓人覺得必不可少的一個群體

平時走在街上可以看到
不管是修繕街道或是綠化園藝
垃圾清理和公共區域的維護
以及建築行業的工地範圍
都可以看到他們在烈日下的身影

而在外籍客工的人群中
來自孟加拉和印度兩個國家的人居多
在新加坡工作過一段時間後
他們又是如何生活的
這一點讓很多人都很好奇

其中最顯著的一個現象就是
說話都帶有「新加坡口音」?!

*文章圖片部分截圖來源:CNA insider
不過有的外籍客工遠不止如此
在新加坡的工作生活體驗
讓回鄉後的他們成就斐然
看看亞洲新聞台
CNA的這檔節目
走進他們回國後的生活
孟加拉版 NTUC
在孟加拉的
一個名為Baluchar的小鎮里
有1/3的人都是來小坡做過客工的

而這個在新加坡的鑄造行業
工作了16年的焊鐵工人Sala
每個月掙個1200新幣
就是靠著這筆薪水
讓他可以撫養自己的3個孩子讀書長大

而且在新加坡的這十多年
有些生意頭腦的Sala留意到了
本地大型超市NTUC fairprice 的經營模式

可能大部分人逛超市的時候
最關注的問題是自己要買什麼
還有默默抱怨一下
這收銀隊伍怎麼辣麼長

Sala倒是默默地注意
是什麼因素促進了
這些顧客購買一件商品
以及什麼東西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
就這麼慢慢自個也琢磨出了經驗

而在後來某一天
Sala在一次工作中不慎受傷
傷到腿骨後不能再做重活
只能拿低薪

於是他決定回家鄉的小鎮
不幸中的萬幸是通過公司交的保險
在回國時他可以拿回40000新幣
而同時這筆補償
也就變成了他的「雜貨市場」的啟動資金

回到小鎮後他發現
鎮上幾乎沒有陶瓷和電子商店
而這,就是他的機會
通過整潔和令人舒適地擺設
按著fairprice的模子打造出一個
小型的孟加拉版的NTUC
在開店4年後就開始準備擴張

就這樣Sala將不幸化為機會
他認為如果沒有在新加坡的經歷
自己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從新加坡最普通的日常的生活模式中
總結賣點優勢
再融合家鄉的市場環境
可以說Sala也是十分機智的了
孟加拉版 Polytechnic
在孟加拉的另外一個
名為Sylhet的小城
也是和新加坡「淵源頗深」

在Sylhet這個小城生活的大部分人
都是以茶葉種植和農業謀生
但是現在卻有一間理工學院
正在嘗試轉變這個形勢

一個名為Joy的人
他曾是新加坡280000名
建築行業客工之一

而在他的故鄉孟加拉的小鎮里
他是理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
同時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工程師

在七年前的Sylhe
鎮上的孩子大多都只是讀到中學畢業
如果想要進行更高教育
就只能到大城市
但是這筆費用卻不是人人都能承擔的

而且更糟的是
即便是在當地的中學或學院畢業後
也不是可以順利找到工作的

Joy注意到了這一點
2011年他在接受新加坡BCA的培訓時
他就萌生了想要創立學院的想法

經過持續三個月的
他體驗了一把新加坡式的技術教育後
這讓他覺得孟加拉的教育
和新加坡的教育差別很大

他說新加坡教育
更加注重實際操作性
而不是單純的口頭描述

簡單來說,他喜歡這種教育方式
在接下去的幾個月時間裡
他開始參觀新加坡的各個學院

當然,Joy也把自己想要建校的想法
分享給了自己的妻子
但是一開始妻子並不怎麼贊成
Joy的妻子是一個小學校長
她說這個小鎮僅僅只是一個鄉村
就連學生自己想上學都沒錢

但是最後她接受了丈夫的想法
夫妻倆一起用自己的錢創立了學校
然而資金緊缺對他們來說
一直是個大問題
Joy的妻子甚至還在調侃他
「自行車都還沒學會騎,就想開飛機。」

不過到底是一家人
嘴上這麼說,該有的行動
也是一點也不含糊
他們的家人紛紛參與到
「建校」這件大事上
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

Joy再拿出自己三個季度的薪水
做了第一筆資金投資
終於如願成立了一間理工學院

他說自己之所以創辦這間學校
並不是全為了掙錢

他希望鎮上的孩子可以受到
自己曾經接觸過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