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欣榮
前言
本來應詠晴阿姨之邀,在O水準放榜之後便要寫下這篇文章,結果因為各種學校開放日和住宿的事宜一拖再拖,直到今天才能與大家見面。實在不好意思。
自我介紹
2020/01/18
先跟大家做一個自我介紹。我叫王欣榮,02年生,福建人,於2017年下半年來到新加坡。我是一名自費學生,於中二年第三學期加入巴西立美廉中學(Meridian Secondary School),並在去年10月參加了O水準考試。
今天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在新加坡兩年半多的生活,給我的見聞和改變。

認知差異
教 育
Education

(i)課程資料
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我剛來新加坡時,由於想要多些練習以儘快跟上班級進度,我找科目老師想多要一些練習卻被拒絕。老師的理由是教育部規定不可以私下給個別同學多的練習,如果要給的話必須提供給所有的學生。當然後來我還是拿到了上半年的、同學們之前已經收到了的講義,但新加坡教育系統的公平精神還是讓我頗為佩服的。
(ii)師生關係
另一點是新加坡的老師與學生之間頗具默契的相互尊重。老師絕對不會體罰學生,也不會當眾指責學生,而是把違紀的學生送到反省室處理。而學生們一般再調皮,也會尊重老師。在這兩年半里當眾與老師頂嘴的情況我從來沒見過。
(iii)課程設計
新加坡教育系統對於學生選擇的寬容性也是讓我頗為讚嘆的。首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科目數量,然後還可以完全自主地選擇科目搭配。一些在國內較為少見的科目(藝術,不同語言的文學,設計與科技)在新加坡也頗為流行。
(iv)職業講座
新加坡教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學校總是會時不時安排一些職業講座,或者是從校外請不同社會機構的人們來開講座或表演,讓我們接觸不同的職業和文化。這些講座的目的是儘早地讓孩子們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引導學生去探索他們的興趣,從而奠定他們的求學方向。

生活
Live
(i)雙語系統
在新加坡頗為有趣的一點就是大家的雙語化。每個人的家中使用不同的語言,或英語或各自的母語,甚至有方言,但在外面大家一般都講英文。但奇怪的就是每次我嘗試著跟菜市場的人們講閩南話,他們總是自動切換到普通話。即使上一秒鐘他們的對話還是福建話,下一秒我接一句閩南話他們肯定用普通話回我。
(ii)學生卡系統
還有一個本地學生頗為方便的系統就是Ezlink Card系統。這些上面帶有他們頭像的卡可以用在交通上,可以用在學校里買吃的,可以用來做考場的身份證明,甚至遲到了也是刷這張卡登記。據我所知,政府每個月發給本地經濟困難學生的津貼也是發到這張卡上。
性格上的收穫與改變
自律
首先我想跟大家提的一點是自律。而這個自律又分在兩種情況下討論。
第一是我剛入學的時候,英文水平只夠我斷斷續續地聽懂老師的講課,像地理等一些課程則需找同學借材料從頭學起。在這個情況下由於半年後便要分班考的壓力,和巨大的生活學習費用產生的壓力迫使我加倍努力地學習。在中國我讀的是寄宿學校,周日到周四晚上都有晚自修。而當時老師的監管也都比較嚴,因而學習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老師的監督。但來了新加坡之後,學習變成了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的事。平時下午放學後回家學習或者去圖書館,每天堅持晚自修等讓我漸漸地追趕了上來。
但其實我更想說的是第二個方面,是在成績相對於其他同學已挺理想,缺乏競爭的時候對於自己的自律。為了保持學習的動力,我時常和自己打賭,與自己的紀錄做比較。我想這份堅持是我在新加坡收穫的獨特經歷之一。
文化上的融洽
第二點我想講的是對於其他文化、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的尊重和包容。
我想這點我在中國時是比較少在生活中用到的。畢竟國內漢族占了絕大多數,而我身邊少有的少數民族的人們也大都漢化了。但是當生活在新加坡之後,社會向我們傳達的種族和諧的理念也逐漸成為了我們這些所謂外來者共同認可的信念。而這份信念在我後來去到其他國家或者是與其他種族的人們打交道時愉快而順暢了許多。
綜合能力的進步
第三點我想講的是綜合能力方面的提高。
我很幸運在新加坡一直都有貴人指點。無論是身邊的朋友、長輩,我的監護人,還是學校的老師,都能在我碰到疑問時指點方向。而向他們所指點的方向的嘗試和探索,則鍛鍊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從第一次去菲律賓大使館申請簽證的笨手笨腳到近來的嫻熟;從當初混在小六學生里去看學校開放日為DSA作準備時的緊張,到近來一個人進出的坦然;從當初所有信息都要依賴詢問認識的人,到現在無論是處理什麼事情都要先在網上查好資料或致電詢問各個機構。這些能力的提升都是這兩年半來的各種經歷帶來的。

Tixing
最後我還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太過專注學業和太過焦慮了。適當地放輕鬆一些,增強對本地社會的融入。可以多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增強一點歸屬感,通過對本地社會做些貢獻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