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6月10日正式推出20元紀念鈔。紀念鈔正面印有新加坡首任總統尤索夫伊薩的肖像,背面則是8位對新加坡社會作出顯著貢獻的代表人物,其中就有一位出生於汕頭礐石、被譽為新加坡「國寶」的許哲女士。


許哲:施愛人間,
被譽為新加坡「特蕾莎修女」
許哲女士於1898年出生於汕頭礐石的一個小村莊。2011年12月7日,許哲女士在新加坡後港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13歲。她一生創辦了9所養老院,收容、照顧孤兒和受虐兒,關懷社會不同角落裡貧苦病弱的人們,被譽為新加坡「特蕾莎修女」。

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據新加坡當地媒體報道,許哲在四名姐弟妹中排行第二。8歲時,家庭變故致使她跟著母親和姐、弟、妹5人離開家鄉,到馬來西亞生活。她自幼家貧沒能受教育,只能通過自學等方式,慢慢充實自己,後來成了一名護士。在漫長的人生中,她曾在香港、英國、南美洲生活與工作,在國際義工組織擔任護士,能講華語、英語、馬來語、潮州話、廣東話、福建話等語言和方言。
許哲在1963年來到新加坡,兩年後於後港一帶的惹蘭巴窯內(Jalan Payoh Lai)設立了專為老弱和孤苦病人而設的福利養老院(Welfare Resthome),並出任養老院院長及贊助人。
在志願者的協助下,許哲還成立了「心連心」服務組織,為那些被遺棄的老人、棄婦、兒童提供中途站,給予他們家庭成員般的關愛。。83歲時,許哲卸下養老院的工作後,私下負擔起照顧27名老人的責任。
許哲還時常收集舊衣服,分送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印度的窮人。在105歲高齡時,她還千里迢迢到柬埔寨山區,把糧食和日用品分發給那裡的村民。

許哲女士建造的福利養老院。
她認為,助人不應分種族、國家和宗教,大家應視人如己、視天下如一家。「我視每一個人為我的兄弟姐妹。人類就像一個大家庭。我只是儘自己的力量去照顧需要我照顧的人。」許哲說,「當然,我沒有權力要求他人也那麼做,我只能身體力行。這種事,鬚髮自內心才行。」
紀念鈔有三個華人面孔
當地華人受鼓舞
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許哲,出現在新加坡此次發行的鈔票上的,還有兩位華人面孔。他們分別是為推動新加坡華文教育不遺餘力的華教先驅陳嘉庚、新加坡傑出女教育家王惠卿。
紀念鈔同時出現了三個華人面孔,讓新加坡當地華人也倍受鼓舞。新加坡歷史學者柯木林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表示:「1939年,英國藝術家把一座半身華人銅像贈予萊佛士圖書博物館,以表彰華人在開發三州府(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的貢獻。80年後的2019年,有8名新加坡各族先賢的照片,出現在新出版的20元鈔票上,其中3位是華人。這樣的設計主要是傳達一個訊息,即新加坡之有今天,是各族人民攜手合作,努力奮鬥的結果;而華人秉承一向傳統,在造就今日新加坡的繁榮,功不可沒!」
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永遠名譽會長吳南祥拿到這份紀念鈔也非常高興,他說:「這次的紀念鈔上印了三位華人先賢,這是對華人在新加坡的建設貢獻的一種肯定。潮汕人過番,也是一段艱難的歷史。作為在新加坡成長起來的潮汕人後代,我們更要銘記歷史,記住祖先的艱辛奮鬥。中新兩國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作為在新華人華僑,我們應該繼續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紀念鈔設計師也是潮汕人
無獨有偶,紀念鈔設計師、身為新加坡設計界名宿的翁錫禮,也是一位潮汕人。他1941年生於潮州潮安,8歲時隨母親移居新加坡。新加坡1999年發行的肖像系列紙幣,也是由他設計的。

翁錫禮(左)和兒子翁子彥攜手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設計20元紀念鈔,這是父子倆第三次為金管局設計紀念鈔票。(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莊耿聞攝)
來源:中國僑網、南方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汕頭橄欖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