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新加坡也毫不例外。
1819年1月29日,英國的一位政治家決定在新加坡這個小漁村設立貿易站,隨即吸引了眾多來自中國、印度次大陸、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和中東的移民和商人的目光。

隨著外來移民地不斷增加,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語言、文化、風俗與節慶。異族通婚及融合不僅造就了新加坡社會的多元化,更賦予了它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19 世紀末,新加坡已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人口主要由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裔組成。
根據2018年最新數據,新加坡目前總居住人口為3,994,283人。其中,新加坡的華人占總人口的74%,馬來族為13%,印度族為9%,歐亞裔及其他國家的人則占3%。此外,新加坡也吸引其他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北美、澳洲、歐洲、中國、日本及印度的外籍人士,在這裡定居。

作為多元化種族的特色之一,新加坡擁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其中,英語是政治、商業和學校教育界的通用語言。
在新加坡,多種語言特別是各式馬來語和華語方言的存在和並用,明顯對英語的使用造成了影響,逐漸形成攙雜著其他語言詞彙的非正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它是許多新加坡人的身份標記,也代表了一種融匯馬來語、華語和印度語的獨特混合語。

在新加坡,幾乎人人至少會說兩種語言,有些人甚至會說三至四種語言。大多數兒童自小就在雙語環境中成長,當他們長大後,又學會了其它的語言。受過教育的新加坡人大多數人都通曉雙語,並以英語和華語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兩種語言。英語是學校里的主要教學用語,為了確保語言文化的傳承,孩子們也會學習各自的母語。
新加坡華人之間大多以華語(普通話)交談。自從20 世紀 80 年代,政府推行 「講華語運動」 以來,華語已替代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客家話、海南話和福州話等方言,成為新加坡華人的第二大通用語。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講華語運動」 則轉向受英文教育的華人。

「中英文皆可」往往也成為了家長們選擇送孩子來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原因之一。

上圖中的這位世界級的金融「巨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們能更好地接受華文教育,在考察了上海與新加坡之後,最後決定舉家定居新加坡。甚至還親自在新加坡的南洋小學做義工,只為能給孩子爭取到上小學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