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新柔長堤到新柔地鐵
穿越百年的往事與未來
內容&文案 HELEN | 編輯&版式 ERIC 發布於新加坡
處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柔佛州之間,新柔長堤橫跨柔佛海峽。它不僅是一條連接兩國人民的公路和鐵路通道,也是新馬之間商貿和水源通流的重要連結。
新柔長堤,只有1056米,卻是如今世界上最繁忙的過境點之一。
新柔長堤在未建成之前,新加坡和柔佛兩地人民就有緊密的貿易與社會交流。但那時兩地的貨物和人員交通主要靠船隻與渡輪。當年舢板、獨木舟、平底船、駁船等各類船隻在柔佛海峽隨處可見。新加坡民眾如果要去往對岸柔佛州,需先在兀蘭火車站下車,火車車廂得「乘坐」專屬的渡輪,到對岸繼續行程。來自馬國其他州的貨物也由火車運送到新山,再乘船渡過柔佛海峽,運到本地加工和出口。

新柔長堤始建於1919年,當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尚未獨立。 它的建設是馬來聯邦、柔佛王室以及英國殖民者共同投資的結果。1924年6月,橫跨柔佛海峽的新柔長堤正式竣工,耗資1700萬海峽殖民地元。長堤建造工程動用了2000多名工人,包括當地人和歐洲人,花了近五年的時間建成。建造長堤使用了近160萬立方碼的花崗岩。這些花崗岩采自烏敏島和武吉知馬山的採石場。
長堤的建成讓新加坡和馬來亞之間的貨車運送迅速興起,兩地間的渡輪和擺渡服務也就此終止。建成後,長堤由殖民地政府統一管理。在那個時代,新柔兩地的民眾可以自由往來,無需護照,長堤被視為國內基礎設施。

圖:時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基里瑪爵士(前排白衣者)
為長堤啟用剪彩
長堤在1924年6月28日正式啟用。海峽殖民地總督基里瑪爵士 (Sir Laurence Guillemard) 和柔佛蘇丹依布拉欣 (Sultan Imbrahim) 出席了開幕儀式。柔佛蘇丹把一把用金打造的刀遞給基里瑪爵士剪彩,基里瑪爵士則回贈了一隻金鉛筆給柔佛蘇丹。

Singapore causeway blown up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並展開對東南亞的侵略。日軍進攻馬來亞半島,迅速南下,在兩個月內占領了馬來半島。英軍為了拖延日軍攻占新加坡,決定炸毀唯一從馬來亞半島通往新加坡的陸路通道。
1942年2月8日,第一批日軍乘坐小艇登陸新加坡西北部。日本軍隊在缺口上建造一座梁橋,修復了長堤,隔天把坦克車駛入新加坡。
一直以來,兩地通勤的人民都不須出示任何通關證件。1957年馬來亞獨立。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
新馬兩地正式分為兩國,新柔長堤成為兩國之間的過境點。雙方也開始設立關卡,新加坡從1967年6月起實施護照管制,而馬來西亞也在三個月後實施護照管制。長堤經過數次擴建,兩國的關卡也進行了改建和提升。

每日有30萬人次使用新柔長堤,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過境點之一,卻突然在疫情來襲時按下暫停鍵,進入長達兩年的沉寂,這是近百年歷史裡最安靜的時期。

2022年4月1日重新開放,讓已接種疫苗的旅客跨境。思鄉已久的馬來西亞人在午夜12時從長堤的中間點步入馬來西亞國域,頓時雀躍歡呼聲四起,成為歷史性的一刻。
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估計到了2050年,每天使用新柔長堤的人次將達到40萬。
為了讓旅客較快捷的通關、減緩長堤上的阻塞,當局2024年3月起實行新措施, 在兀蘭和大士關卡摩托車與汽車通關可以掃QR碼,無須出示護照,並將逐漸擴大到公共運輸乘客。
柔佛人口超過400萬,其中七成是45歲以下。長期以來,柔佛都是新加坡直接的發展腹地,也是本地很多中小企業跨出國門最先選擇的發展地點。
雖然有人戲稱那是新加坡的後花園,但其實這種關係是彼此互利互惠的最佳典範。

2020年7月30日,新馬兩國時任總理李顯龍和穆希丁見證簽約儀式,兩國簽署了有長堤上歷史性的協議——新柔地鐵系統(RTS)。新柔地鐵全長4公里(馬國2.7公里,新加坡1.3公里)。
新方負責建造的高架軌道總長730米,將銜接至通往兀蘭北站的隧道,其中530米橫跨柔佛海峽興建。目前新加坡地段已完成約三分之二的建造工程,馬國範圍的工程截至去年底也完成約65%。
在土木工程完工後,由SMRT企業和馬來西亞國家基礎建設公司(Prasarana)合資成立的新柔地鐵運營公司RTS Operations,將接手安裝地鐵系統。預計2026年12月底通車。
屆時,乘客可從新加坡湯申—東海岸地鐵線的兀蘭北站,搭乘新柔地鐵到柔佛新山的武吉查卡站。

兀蘭北站和武吉查卡站都採用「一地兩檢」概念,乘客出發時可一次過辦理出發地出境和目的地入境手續,下車後無須再通關。
新柔地鐵的建成對兩國與兩地的經濟發展有放大效果,也能滿足巨大需求。本地工商界領袖對此的反應是認為會「帶來徹底的改變」。對兩國人民來說,無論是在就業機會或工商業機會方面,都有互補互惠的巨大潛能等待釋放。

城市土地運用兼交通規劃專家吳木炎
雖然RTS路程不遠,但城市土地運用兼交通規劃專家吳木炎說,「它直接連貫了兩岸的集運系統,能把新山的公共運輸系統與新加坡公共運輸系統連貫一體。」
他指捷運一般上的人數容量較少,其路途也較短,多數處於市中心;至於集運系統的容量比較大,而RTS是屬於一個融合集運跟捷運的系統。
「捷運作為轉換用途(rapid transit),意即從新加坡的公共運輸,只要轉搭RTS,就能直接連接柔佛的公共運輸系統。」
「同樣的,在柔佛,你能很容易地進行轉駁,再到新加坡的(公共運輸)系統。這意味著你可透過RTS,馬上就能轉駁到整個新加坡的捷運(MRT)。」
吳木炎補充,事實上新加坡與新山的相關係統完全不同,當中缺乏一個很好的轉駁,如今RTS能在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中,扮演有效的轉駁操作。
「RTS確實能有效地把馬新兩國的公共運輸系統銜接起來;在轉駁方面也能發揮更有效作用。」他指經濟是建立在人流的平台上,有人流動就能增加相關效率,RTS也能省時,促進兩個國家的經濟,達到成本效益,並可直接提高與經濟相關元素的效率。

大馬華人旅遊業公會總會長包一雄說,RTS的開通對旅遊業來說是好消息,這系統將成為兩國之間更便利的交通工具。
「比起新加坡,很多遊客選擇在大馬消費,這除了因為本地消費較低廉,我國的旅遊景點也比較多。」
「一些其他國家的旅客,基於幣值的緣故,可能會選在新山住酒店,然後過去新加坡玩一天就回來大馬。一旦他們選擇在這裡住酒店,就會使用本地交通、消費等,這肯定會帶動本地旅遊業。」
他指新山以往有很多商店的生意,都是依靠新加坡遊客:「這一切靠的也是交通,若交通不方便,要如何發展旅遊業?」
另外,柔佛是經濟增長最為強勁的地區之一,與新加坡之間的貿易和出口,進一步說明了兩地緊密的經濟聯繫。
外來直接投資是另一個體現柔佛與新加坡密切合作的領域。柔佛憑藉其戰略位置、具競爭力的成本和友好的商業環境,成為了新加坡投資者的首選目的地。
新加坡的投資為柔佛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在製造業、房地產和服務業等領域。
此外,柔佛是新加坡的重要商品出口地區,電子和農業等產品均在出口清單中。實際上,新加坡最新的FDI數據以及對柔佛的總出口額,在全球同儕中位居榜首。
新加坡是馬來西亞人尋求就業的熱門目的地,尤其是柔佛居民。新加坡各行各業對技術和半技術工人的需求很高,為馬國人民提供了具吸引力的就業機會。
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JS-SEZ;簡稱柔新經濟特區)是馬新兩國之間的合作項目,旨在加強雙邊的經濟合作及增長。

有經濟學家認為柔新經濟特區可以成為兩國強大推動力,並成為馬國經濟增長支柱的三大亮點。
① 回流生產與友岸外包活動
跨國公司正逐步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並尋求可替代的生產基地。
新加坡金融、物流和先進位造業優勢,以及柔佛具競爭力的勞動力、豐富的土地和更便宜的能源資源,使得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合作發展計劃,有望為兩地創造龐大經濟價值。
新加坡與全球資本的廣泛聯繫,亦將進一步增強這一合作的優勢。雙邊快速且韌性的合作,使得跨國公司能夠在新加坡和柔佛建立互聯的供應鏈。
跨國公司可以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和先進位造廠,通過經濟特區計劃在柔佛設立成本較低的分支機構和支線製造設施。
② 數據中心發展蓬勃
柔佛州正逐漸成為馬來西亞的主要數據中心,新加坡的數字經濟計劃,將需要相當大的計算能力和數據中心支撐。柔佛與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接近,為數據中心與企業之間的數據傳輸提供了顯著的優勢,尤其是在減少傳輸延遲方面。
柔佛的主要數據中心,分別是士年納(Sedenak)科技園、努沙再也(Nusajaya)科技園,和楊忠禮綠色數據中心園區。
③ 新柔捷運系統
新馬政府均認為,新柔捷運系統使得兩國流通性的增強和交通擁堵的緩解,預計將提升柔佛作為商業和休閒中心的吸引力,使柔佛成為對企業和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刺激房地產、零售和服務等各個行業的發展。
鑒於柔佛與新加坡之間的通勤預計將得到改善,柔佛房地產市場(尤其是附近的項目)的需求將會增長。

中通匯創始人 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