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們眼中,新加坡是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但似乎跟「酷」沾不上邊。
新加坡除了天氣酷熱,還有哪裡「酷」?
這就要問問英國旅遊雜誌《Time Out》了。
這份雜誌每年會選出全球40個最酷社區(Coolest Neighbourhoods),而新加坡年年都榜上有名:
2021年,加東(Katong)名列第33;2022年,小印度排名第19。
今年更上一層樓:
牛車水在全球排行第14,在亞洲高居第三,僅次於香港的上環,以及日本東京的富谷(Tomigaya)。

牛車水的傳統店屋和高樓大廈形成有趣的對比。(海峽時報)
上環和富谷也成功打入「全球十大最酷社區」:
Laureles(哥倫比亞)
Smithfield(愛爾蘭)
Carabanchel(西班牙)
Havnen(丹麥)
上環(香港)
Brunswick East(澳大利亞)
Mid City(美國)
Isola(義大利)
West(荷蘭)
富谷(日本)
牛車水是「大雜燴」 還是「遊客陷阱」?
《Time Out》收集了超過1萬2000名讀者的問卷調查,再徵詢各地專家的意見,評選出在文化、美食和娛樂等領域具吸引力的社區。
評選標準包括:社區和社會企業、開放空間和綠色空間,以及有生活氣息的街道。
先來看看《Time Out》對牛車水的評價:
「牛車水體現了新加坡的多面性。這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地區有許多寺廟、傳統糕餅店、寧靜的茶館,還有著名的小販中心——廈門街熟食中心和芳林熟食中心。
與此同時,這裡也有夜生活場所和同志酒吧,以及全新加坡最好的餐館和咖啡館。近幾個月開設的藝術工作室、古董店和獨立精品店,售賣的物品從陶器到大豆蠟燭不等,為牛車水這個迷人的『大雜燴』增添幾許風味。」

每逢大年除夕,牛車水佛牙寺外會燃放鞭炮,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聯合早報)
不過,新加坡網民似乎不買帳,紛紛在臉書留言提出異議。
有的認為牛車水只吸引得到遊客,售賣的全是便宜飾品,食物味道一般但售價昂貴。
還有網民直言,年長者在牛車水後巷收紙皮,又髒又臭,哪裡酷了?



用水墨留下歷史印記
不過,對本地水墨畫家鄧汝能來說,牛車水卻是最能觸動他的寫生題材。
過去十年,他每天風雨不改準時到牛車水「報到」,就是為了完成這幅長548厘米、高95厘米的水墨長卷《人長久》:

這幅長548厘米、高95厘米的水墨長卷《人長久》是鄧汝能耗時十年完成的作品。(鄧汝能臉書)
長卷中的人物有至少250個,包括前夜總會歌星、在牛車水廣場跳排舞的女士、下棋唱歌的樂齡人士、腳踏車隊和逛街群眾。
在鄧汝能眼中,牛車水錯落有致的建築就像一座「山城」,遠處有珍珠坊的組屋高樓,近處的美食街則有「貓山王」榴槤檔口和新移民的餐館招牌。

過去十年,鄧汝能每天風雨不改準時到牛車水寫生作畫。(鄧汝能臉書)
原來他兒時經常跟隨父母到牛車水的高要會館,見證了牛車水數十載的變遷。
「牛車水是人間樂土,豐富多元又有趣,天天都有事情發生。」
的確,牛車水本身就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
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想要了解新加坡華人的移民史,就一定要來牛車水一趟。這裡的老店和老行業,可說是早期南洋華人社群的縮影。

早期的牛車水還有小販在街邊擺攤,他們在1983年搬遷到牛車水大廈。(聯合早報)

要買只活雞回家煮湯嗎?(聯合早報)華族新移民的「大本營」
歷經幾代人的變遷,牛車水剩下的老字號屈指可數。這個星期剛又有一家73年歷史的老字號餅家因為後繼無人,無預警宣布結束營業。
但不變的是,牛車水依舊是剛到新加坡居住的華族新移民尋找家鄉情懷的一個情感樞紐。
從二戰前南來新加坡討生活的過番客,到近十幾年從中國移居新加坡的新移民,牛車水的轉變也間接反映了不同時期新加坡華人移民的寫照。
十年前從湖南來新加坡留學的陳思璇(27歲)就選在牛車水開了一間家居用品店。
原是網店博主的她,發現牛車水近兩年開了很多時髦的文青咖啡館和茶館,吸引到許多年輕上班族,而她的客戶群正是這些喜歡喝咖啡和購買家居用品的年輕人。
「牛車水是一個創業築夢,也是一個滿足思鄉味蕾的地方,有四川火鍋、湖南菜和東北菜。」

陳思璇(右)與丈夫在牛車水開了一間家居用品店,吸引到許多年輕上班族。(聯合早報)
坦白說,紅螞蟻對牛車水沒什麼特殊情感,但每逢農曆新年和中秋節免不了會去湊湊熱鬧,欣賞燈飾或逛年貨市場,感染一下佳節氣氛。
無獨有偶,《Time Out》也建議讀者在農曆新年期間到訪牛車水。不過,作為國際媒體,它們對牛車水的推薦還是比較針對遊客,包括米其林美食和精品旅店。
對「在地人」來說,這個新舊交融的「獅城最酷社區」其實還有不少精彩角落等著你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