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兜兜轉轉一大圈,原來大家對抗疫獎章的頒發標準的理解都有誤。
雖然李顯龍總理2022年在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說,要新設一個國家獎章(應對冠病堅韌獎章)來表彰疫情期間直接參與抗疫行動、做出實質貢獻的個人與團體。
而且李總理今年6月18日也在臉書發貼文說,通過許多個人和團體的群策群力、不懈努力及無私奉獻,新加坡才能團結一致渡過難關,避免發生重大災難,「這真的必須舉全國之力才能夠做得到」。
但話雖是這麼說,要感謝的也的確是所有前線人員,卻不代表每一名參與抗疫的前線人員都能獲頒一枚抗疫獎章。兩者是分開的。
同理,雖然有超過11萬人獲頒獎章,但這個獎章真的不是所有前線人員都人手一枚可以隨意轉手倒賣的那種獎章,其遴選過程是相當嚴謹的。

李顯龍總理2022年在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新設一個「應對冠病堅韌獎章」來表彰疫情期間直接參與抗疫行動、做出實質貢獻的個人與團體。(海峽時報)
「我們意識到雖然這是個嚴謹的過程,但不是每名參與抗疫的前線人員都能獲得這個應對冠病堅韌獎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說,所有頒給領導與機構的獎章,實際上是頒發給他們團隊里的所有人。」
「我們想在這裡記錄在案,感謝在保護新加坡的安全上作出貢獻與犧牲的所有人。這真的需要舉國上下的努力,新加坡才得以走出疫情,變得更堅韌。」
這當然不是紅螞蟻自己編出來的,是衛生部答覆紅螞蟻電郵詢問時,給出的書面解釋。
紅螞蟻本周一(18日)寫了一篇報道說,好些前線醫護人員因為沒拿到抗疫獎章,感覺「自己被遺忘了」,於是公開詢問衛生部:這枚獎章的遴選標準是什麼,為什麼有些前線人員拿不到,沒有踏入冠病病房的高級醫生反倒獲頒獎章?
據《今日報》向發出公開信的社媒帳號「誠實的醫護人員」了解,原來有超過100名前線人員(護士、醫生、拭子檢測人員、社工等)聯繫上他們說自己沒有拿到獎章,似乎被政府「遺忘了」。於是他們才發出那封公開信。
從衛生部(21日)發給紅螞蟻的答覆可以看出,此抗疫獎章並非頒發給所有前線人員。衛生部也在答覆中解釋了這枚獎章的遴選標準是什麼。
三大條件兩個關鍵

疫情期間,新加坡中央醫院的隔離病房。(海峽時報)
衛生部發言人說,由於全國抗疫期間,各行各業作出顯著貢獻的人很多,因此頒發應對冠病堅韌獎章的原則,就是儘可能具備包容性,不設份額頂限,同時確保遴選過程嚴謹,能符合設下的標準。
最最最關鍵的一個遴選條件就是,獲獎者必須在疫情期間「長期持續」作出貢獻,並符合以下條件。
在前線參與抗疫工作;
支援前線運作,例如接種疫苗、檢測、管理宿舍或者康復中心等;或者
解決疫情對新加坡經濟、供應鏈或者社會凝聚力所帶來的衝擊。
從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參與抗疫工作的公共與私人醫療機構和行業合作夥伴,都受邀按上述條件,提交一份提名給衛生部。
這些提名機構必須事先評估被提名者確實因為疫情而長期持續處理著超高工作量。提名機構還必須為每一名被提名者提交一份相應的說辭與提名理由。
(換句話說,最終有沒有獲提名,完全取決於提名單位的內部決定與取捨。)
看到這裡應該明白了吧,也理解這枚獎章的含金量了吧?

新加坡得以走出疫情變得更堅韌,仰賴舉國上下的努力。(海峽時報)
如果你沒有在三年疫情期間長期持續貢獻,沒有處理著超高工作量,那你沒被提名,或許就不是「被遺忘了」,而是未符合條件。
難怪衛生部答覆那些未獲獎者會寫道:
我們很遺憾地通知你,不巧的是,你並非這個獎章的獲得者……我們沒有提名程序的任何詳情。
看來,那些未獲提名者應該問的是自己工作單位的領導:Why not me?
今年5月31日,首輪獲獎者名單刊登在總理公署官方網站和電子版政府憲報上。
自5月31日至8月底,衛生部陸續收穫並審核了多份來自醫療領域的增添提名者上訴申請。本著包容的精神,最終又添加了更多獲獎人。
衛生部說,由於領取獎章的時段已經結束,那些還未領取者,他們所屬的醫療機構會直接聯繫他們,包括那些已經離職的員工,安排他們直接領取獎章。
衛生部的這番說辭雖然在理,也解釋了遴選背後的考量,但在情感上,卻無法安撫那些覺得「自己被遺忘」者內心的失落、失望與不平衡。
畢竟一開始就一直說是頒給「直接參與抗疫行動、做出實質貢獻的個人與團體」,大家自然都會對號入座,認為這就是國家向所有前線人員表達的一份謝意與心意。
豈料竟被告知,原來要獲得獎章是有附加條件的。還真的應驗了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