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watch this video

許多人都希望呈現自己靚麗的一面,所以放上社交媒體的個人照,必定會先美圖一番。記者李來玲就發現有越來多人拿著自己修飾過的照片到整形診所,要求醫生根據照片進行微整形。這個趨勢在美國被稱為Snapchat畸形恐懼症。專家警告當一個人分不清現實和虛構,要把自己變成和美顏後的照片一模一樣,可能是種心理病。
自拍後打開美顏應用程式,在彈指間就能修飾任何不滿意的細節。
網紅、接受微整形者黃雅琳說:「每次拍照的時候上載到instagram前,我會把它修得比較小一點。我發覺如果我每次修改照片好像在欺騙自己欺騙別人的感情一樣。所以我還是決定把它弄小一點。這樣看起來比較自然。」
雅琳坦誠比較喜歡修圖後照片中的自己,所以進行臉部埋線拉提也在考慮修下巴。
整形醫生說像雅琳這樣的顧客,近年有增加的趨勢以年輕上班族居多。
微整形醫生陳映州表示:「現在以自拍照修復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因為科技以手機應用程式越來越普遍,可以讓人家看到修復後的效果,更多人看到修復的效果後,想要在真實中達到一樣的效果。」
心理學家指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過度修飾照片中的形象,甚至整形讓虛構的自己現實化,可能患上「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會將身上微小的缺陷放大認為自己很醜,追求改造自己的樣貌,也因此變得焦慮、不合群等。
鷹閣專科醫療中心精神科專科林汶龍醫生表示:「我覺得這個趨勢是令人擔憂的。因為這表現到社會現在的年輕人,對自我的定義很多時候都停留在單方面外表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評估自己多好多壞的批判,不應該只停留在外表,也需要看性格,我們的優缺點。」
心理學家認為預防勝於治療。
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學院心理系奧利弗 教授表示:「從家庭開始,父母可以和子女開誠布公地談社交媒體的使用,潛在的威脅,尤其是美顏濾鏡的應用以提高他們的意識。不過學校和政府都有責任或許該開展宣導活動。」
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學院心理系正展開本地研究以了解使用社交媒體或是濾鏡,如何影響個人形象,是否會使人焦慮或抑鬱等。
- CH8/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