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報章讀到由陳庥倩醫生寫的一篇好文章,題目為《醫生為何短命?》,看了頗有感觸。文章指出印度醫生協會研究數字證實了在印度的醫生,壽命比常人短13年,只有59歲,遠遠低於普通人的平均壽命72歲。我們還沒有新加坡的資料。

許多醫生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截自圖庫iStock)
歸根究底,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醫生的工作性質:長期處於高壓力、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運動量不足、前線人員感染病毒幾率較高等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我認為高壓力是罪魁禍首。
精神壓力與人們壽命的因果關係,還不是非常清楚。但是科學家曾經在不同壽命的8種哺乳動物中做過研究。這是一項複雜的研究工作。他們以各種刺激方式造成細胞的壓力。簡單來說,所得結論是所有動物在進化過程中,不同動物的基因也隨著對各種壓力的適應能力,主導細胞的操作,因而影響到壽命的長短。
這些壓力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通常是影響到身體的免疫系統對發炎的反應,因為不能發揮適當的抗炎作用,因此造成身體的慢性疾病。據我們所知,這包括了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肝臟硬化、抑鬱症以及一些癌症。
這裡我要探討醫生所面對的各種精神壓力: 長期的過長工作時間,使許多醫生有精疲力竭(burnout)的感覺。在美國的調查中,發現很多醫生對工作失去熱忱。由於長期生活與工作無法獲得平衡,因此許多醫生對工作失去興趣,產生抑鬱症,有的利用菸酒,甚至毒品來麻醉自己,最終還以自殺終結生命。根據醫學報告,男性醫生的自殺率比別的職業高出70%,比女醫生高出三四倍。
醫科學生和受專科訓練的醫生是漫長且辛苦的路程。從進入醫學院到選擇專業,必須熟讀一本又一本厚重的書,要通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還要堅持不眠不休的臨床訓練,其中的艱辛並非局外人所能想像。
同行的競爭是普遍的現象。社會對行醫專業總認為是個賺錢的職業。對經濟上有很高期望的醫生,有時會造成精神上的壓力。
醫生被告到法庭或者醫藥理事會是行醫的最大精神壓力。醫生的工作本來就是要照顧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可是人體的複雜,不確定性的因素很多,稍微判斷差錯,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傷害,所以醫生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最佳狀態和心態,才能冷靜地處理醫務。然而,這是不太可能的事,到底醫生是人,不是機器。
一般病人,特別是家屬,不會因為醫藥事故而同情醫生的處境。根據美國多年前的調查,美國最少有四分之三的醫生曾被告到醫藥理事會,因此許多醫生都患上抑鬱症。
學習應對 不是逃避
其實不只是醫生在工作上承受高壓,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重要的是我們應學習如何應對精神壓力,而不是逃避現實。專家有以下的建議,值得我們參考:
找出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做理智的取捨
定時運動
注意飲食,避免菸酒
多跟能給予你正能量的人在一起
培養工作以外的嗜好
練習靜坐
充足睡眠
總結來說,要常常保持良好的心情,懂得知足常樂,就能活得安康和快樂。也許也能活得久些。
文:連亮思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