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28日訊) 新加坡研究人員針對35名疑似二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病患進行的研究顯示,這些病患不再具有傳染力,只是體內仍在排出死去的病毒,經判斷不屬於二度感染。
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暴發後,中國、韓國等陸續有病患在兩次檢測呈陰性後出院,隨後卻再對檢測呈陽性反應,引發病患痊癒後二度感染的疑慮。
來自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的研究人員,日前針對新加坡5名檢測結果復陽的病患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上個月發表在新加坡醫學專科學院的醫學期刊《Annals》。
5名病患年齡介於23歲至44歲,三女一男出現輕微上呼吸道感染,另一名男子有肺炎徵兆,住院初期須接受供氧。
4人各自在間隔24小時接受兩次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結果都呈陰性後,獲准從醫院或社區隔離設施出院。他們從發病到出院的平均時長為21天。
5人在出院後的平均9.6天內,因出現與新冠病毒無關的輕微症狀或感染後咳嗽求醫,也再次接受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
為安全起見,他們再被隔離,每隔幾天接受鼻咽拭子檢測,直至檢測結果恢復陰性。每人從檢測結果復陽到呈陰,平均為4.8天。
從5人首次出院到再度留醫,期間並未發現有二級傳染的情況,他們之後安全出院。
根據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之前針對73名病患進行的一項獨立分析,若檢測循環閾值(Ct value)達到30或以上,或是病發11天後,就無法再培養出新冠病毒。上述5名病患的復陽檢測循環閾值都高於30。
研究團隊過後還分析另30起同樣疑似二度感染的病患情況,所有復陽檢測的循環閾值都高於35,顯示他們體內已無活病毒。
研究團隊指出,人體會持續幾周或幾個月間歇排出呼吸道粘膜細胞,RT-PCR檢測或會測出這類病毒核糖核酸的碎片,因而出現「反覆無常」的結果。
鑒於上述5名病患的復陽檢測循環閾值高,加上樣本無法培養出病毒、體內有抗體,研究團隊推斷這些復陽樣本僅含有死病毒,病患已不具有傳染力。
團隊指出,此次研究的發現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隔離時長,也說明剛痊癒的病患雖然可能仍在脫落病毒碎片,但不會對社區構成顯著公共衛生風險。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答覆媒體詢問時也證實,經過反覆檢測和臨床表現的評估,這35名病患被認為是在排出死病毒,因此經判斷為沒有再度感染。
研究報告進一步指出,至今看來,多數復陽病例的體內已無活病毒,但二度感染新冠毒病儘管相對罕見,仍有可能發生。
今年2月,新加坡衛生部就公布新國首起可能是二度感染的新冠病毒病例。一名28歲孟加拉籍客工檢測結果復陽、出現症狀,加上體內抗體比起可能再次染病前有明顯上升跡象,說明他受到新感染。
研究團隊認為,有必要透過仔細的臨床數據分析來辨別這些病例。
「誠然,隨著令人關注的變種病毒的出現,以及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免疫力逐漸消退,這是必須留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