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關聯冠病病例的數目無法直接反映接下來可能出現多少新病例,或將有多少病患染重症。隨著全國疫苗接種率攀升,追蹤病患間的聯繫不再有效,反而會加重工作人員的負擔。
衛生部前天(9月8日)更新每日疫情文告的格式,接下來不再提供有關聯和無關聯病例的數據,因為以我國目前採取的抗疫策略來看,相關信息「已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
由於過去一周本地的無關聯病例持續增加,許多公眾因此對這項調整存疑,但是受訪專家皆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今天(9月7日)上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掌握無關聯病例數據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判斷社區病毒傳播情況是否受控,及找出是否有尚未發現的病例正在散播病毒。
「抗疫初期,這樣的做法有助當局準確地掌握社區情況,不過今年4月、5月之後,當冠病疫苗接種率快速增加,它就沒那麼管用了。因為隨著越來越多人注射疫苗,意味著更多人染疫後全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以致他們不覺自己受感染,繼續去上班和外出,造成病毒傳播。」
正因如此,他認為,高疫苗接種率反而可能推高無關病例的數目,這是「意想不到的後果」。
本地前天增加了328起新病例,其中185起屬於無關聯病例。
同屬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全球衛生方案主任林方源副教授說,就算有「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應用或便攜器,每天要追查數百起病例仍是一件非常消耗人力的工作。
他說,無論是否能找出病例間的關聯,政府應該還是會採取同一套管理策略,即隔離患者和那些與他們有密切接觸的人。既然現有的措施不會因此改變,繼續追蹤又有何意義,倒不如把資源投入其他方面。
林方源也提到,目前為止沒有數據顯示,無關聯病例有助當局推測接下來將增加多少起新病例。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重點研究項目副主任黃英勇教授同意說說:「冠病的最大威脅在於它能引發嚴重呼吸道疾病,危害病患生命。只要我們的醫療系統能應付這類病例,就能相對減少冠病對社會造成的衝擊。無關聯病例無助新加坡預測接下來會有多少重症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