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芽籠士乃一帶,既可以欣賞具代表性的馬來傳統建築風格,品嘗極富特色的庶民小吃,也能領略碩果僅存的宋谷帽裁縫師的精湛手藝,聆聽傳統馬來文化與現代甘榜的對話。

芽籠士乃巴剎是該區的地標,人氣旺盛。
多年以來,我一直認為要在島國感受馬來風情非得去甘榜格南,直到前陣子乘搭51號巴士,途經芽籠士乃時才發覺,這一帶的馬來氣息甚濃,尤其具代表性的馬來傳統建築風格隨處可見,有種現代甘榜的況味。
不是不知道芽籠士乃是本地馬來社群活動的樞紐,過去曾在開齋節期間造訪這裡的市集,色香味俱全,那規模實在叫人驚嘆。然而,很不好意思,我對芽籠士乃的認識僅如此蜻蜓點水般,停留在市集的人聲鼎沸中。
那天在巴士上所瞥見的傳統馬來屋風格建築激發了我前去探索的興趣,希望能惡補對這個鄰里區的認識。於是,我用旅人的視角與步伐再次涉足芽籠士乃。由於從家裡出發需要一個小時的車程,有出遠門的小興奮,仿佛來到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區域。
細節構築獨特馬來文化

芽籠士乃巴剎有高聳的屋頂和典雅的馬來編織幾何圖案花窗。
馬來文化精彩紛呈,從建築、服飾到飲食,充滿細節,皆是美的體現。當年念平面設計專業的第一年,有一學期的課程是關於東南亞的傳統文化與設計。雖然具體內容已模糊,依稀記得蘊含馬來風格的建築和設計有諸多值得考究的地方,影響深遠。
就以馬來傳統建築來說,最具特色的是高腳屋結構,離地面數尺高,有防淹水和蛇鼠侵害之效。屋頂也具象徵性,兩側傾斜呈三角形,讓雨水暢流及遮擋陽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馬來屋受各地民俗的影響而風格迥異。
另外,帶有民族特徵的編織圖案同樣是馬來文化的重要元素,極具靈活性,經常運用在服飾和家具等日常物品上,這些設計細節構築了一種獨特的馬來風貌,融入日常生活中。略懂這些馬來建築特色和設計元素後,在芽籠士乃遊蕩時就會對該區有多一層認識與體會。
最具民族風味的巴剎

芽籠士乃巴剎是馬來社群的生活磁場,很草根亦很日常。
芽籠士乃一帶街道縱橫交錯,路名也多,因此需要一點時間認清方向。我憑著直覺和之前來過的丁點印象行走,最直接的方法是以巴耶利峇和友諾士兩個地鐵站為主要路線,芽籠士乃的精髓就蘊藏在這方圓一兩公里之間。
該區看點不少,最顯著的當屬芽籠士乃巴剎。初次到訪,我就被入口處的門廊震撼。高聳的屋頂和寬闊的階梯很有格調,典雅的馬來編織幾何圖案花窗也非常漂亮,有氣勢,可謂島國最具民族風味的巴剎。
這座兩層樓地標性建築複製了傳統馬來屋的結構,面積比一般鄰里巴剎大上一兩倍,共有63個攤位。樓下是濕巴剎及乾糧店,樓上則美食薈萃,有諸多令人垂涎三尺的庶民小吃。這裡無疑是馬來社群的生活磁場,任何時候都熱鬧非凡,人氣旺盛。吃飯買東西,很草根亦很日常。
巴剎的原址曾有許多流動小販,前芽籠士乃巴剎在1964年竣工,不僅成了居民們的活動中心,許多國人也喜歡來此嘗美食和購物。舊巴剎後來拆除重建,目前的芽籠士乃巴剎於2009竣工,一直是這一帶的重要地標。
馬來傳統建築的現代詮釋

芽籠士乃大廈是一座凝聚鄰里社區精神的多用途建築。
一條街之隔的芽籠士乃大廈(Wisma Geylang Serai)同樣擁有馬來傳統建築的三角形屋頂外觀,是一座凝聚鄰里社區精神的多用途建築。高聳的建築猶如高腳屋結構,是傳統馬來屋的現代詮釋。
兩年前正式啟用的芽籠士乃大廈由人民協會管理,包括民眾俱樂部、東南社區發展理事會、馬來文化遺產展覽館、藝術團體、餐飲與商店等。疫情來襲前,芽籠士乃大廈廣場定期舉辦大型節慶活動,不局限於馬來文化。我曾來此出席一場娘惹嘉年華會,有市集及服裝表演,現場一片歡愉,反映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以及鄰里的和睦相處。
這座五層樓的大廈吸引我的是一些建築細節,保留了已拆除的馬來村所留下的帷幔板(Cucur Atap),這是安裝在屋頂的裝置板塊,木工活細緻。除此,大廈利用自然採光,節能通風,這些皆是馬來傳統建築的特徵。大廈內也有不少與馬來相關的雕塑品,如傳統樂器和舊玩物,讓訪客認識馬來文化。
疫情反反覆復,目前許多實體活動不是暫停就是改為線上舉行,除了前來民眾俱樂部打疫苗的居民,其他設施一片冷清。希望疫情受控制後,大廈又能恢復以往的生氣。
影響周邊建築風格

友諾士地鐵站的外觀仿效印尼巴東的馬來傳統建築。 有意思的是,馬來傳統建築的特色還延伸至周邊的地鐵站、巴士轉換站及行人天橋等公共設施。
友諾士地鐵站的外觀仿效的是印度尼西亞的米南加保(Minangkabau)傳統建築,其特色是屋檐彎曲尖銳,亦稱為「牛角屋頂大屋」。內部的天花板則是交叉的木製結構,與其他地鐵站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資料顯示,當年負責該地鐵站的建築顧問是美國人Scott Danielson。他曾在受訪時說,不希望每座地鐵站都千篇一律,因此他將馬來元素注入友諾士地鐵站,以凸顯芽籠士乃獨有的馬來氣息。
另外,毗鄰的友諾士巴士轉換站同樣融入馬來傳統建築風格,三個直排的「甘榜屋」從遠處看格外顯眼,與地鐵站的外觀相輔相成。

友諾士巴士轉換站的三個直排「甘榜屋」,從遠處看格外顯眼。
原本平淡無奇的行人天橋在芽籠士乃搖身一變成為鳳凰。銜接芽籠士乃巴剎和如切大廈的天橋在色調和細節上與前者一致,也加入了簡化的帷幔板,別有韻味。約200米之遙的海格路(Haig Road)有座天橋也很接地氣,整個結構有馬來傳統建築的格局,層疊的屋頂及編織幾何圖案散發濃濃的馬來氣息。

位於海格路的天橋很接地氣,整個結構有馬來傳統建築的格局。
巴耶利峇中心(PLQ)的金色外觀同樣擁有地方色彩,簡約的編織幾何線條取自馬來傳統頭飾宋谷帽(Songkok)的布料設計,讓我們意識到現代建築其實也能融入一些傳統的設計元素,凸顯個性。
僅存的宋谷帽裁縫師

阿都·瓦哈是島國僅存的宋谷帽裁縫師。
宋谷帽是馬來族男性在重要場合所佩戴的頭飾,展現馬來服飾之風采。以往新加坡有不少宋谷帽裁縫師,隨著時代的變遷,手作的宋谷帽由工廠生產取代,導致這門行業逐漸沒落。
阿都·瓦哈(Abdul Wahab)是島國碩果僅存的宋谷帽裁縫師,在巴耶利峇地鐵站對面的丹戎加東大廈經營生意長達40年。阿都7歲起便開始向父親學習製作宋谷帽手藝,一輩子就專注做這門手藝。
我在一個平日午後造訪阿都的店時,他正在為客戶定製宋谷帽。看他先為內層做剪貼,再用縫紉機縫合,很講究手藝,一針一線都是歲月的積累與痕跡。店內擺放的宋谷帽成品有的配有銀飾,顯得格外隆重、高雅。

宋谷帽展現馬來服飾之風采。
手作宋谷帽貴在手工細膩,合身且耐穿。問阿都疫情是否影響他的生計,友善的他從容地說,慶幸一些節慶如婚禮還是如期舉行,因此日子過得去。對於未來,他希望已掌握手藝的兒子傳承這門生意,但不強求。他說:「現在的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在外工作環境舒適,還有公積金拿。要他們一個人在店裡拼搏不容易,一切順其自然吧。」
未來的發展
作為一個有著深厚人文歷史底蘊的社區,芽籠士乃在保留其特色之餘,也不斷地增添新活力。據報道,芽籠士乃巴剎在不久的將來會增設親家庭和無障礙設施,而如切大廈外的空地將轉化成多用途廣場,附近路口還將建造形似馬來甘榜屋頂的拱門。
這是由新加坡建築師學會於今年初舉辦的整修芽籠士乃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的方案。此外,一座毗鄰芽籠士乃大廈的多用途公共空間「Anjung@WGS」(馬來語,門廊之意)正在興建中,竣工後,公眾可以在這裡做運動,社交,舉辦慶典活動。
芽籠士乃從一個簡陋的甘榜蛻變成一個馬來風光十足的現代社區,延續了濃郁的甘榜精神和鄰里情,這裡的人事物無疑是島國豐富多姿的文化遺產。
芽籠士乃的歷史

芽籠河的涼亭採用馬來屋的基本結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芽籠士乃的歷史可追溯到英國殖民地時期,當時為了不影響新加坡河的貿易發展,政府把那裡的馬來族群及原住民海人(Orang Laut)遷移到芽籠河。海人後來上岸定居,並與馬來女子通婚,芽籠士乃也就逐漸成為馬來人的聚落。
芽籠士乃的名字由來有幾種說法。芽籠(Geylang)是英殖民地時期的官員按照馬來語拼寫,馬來文的「Gelang」意指手鐲和燦爛。另一說法是,這裡有很多加工廠(Kilang),發音接近Geylang。由於這一帶在1890年左右是個香茅園,因此稱為Serai(香茅)。
芽籠河是該區的命脈,河的源頭在達科達地鐵站旁。芽籠區由河分成兩部分,東岸即芽籠士乃,西岸則是華人居多的芽籠街區。今天的芽籠河經過整修,發展為環境清幽的公園連道,涼亭的設計採用馬來甘榜屋的屋頂結構,儼然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關於芽籠士乃的歷史發展,新書「Geylang Serai: Dalam Terowong Masa」(直譯:芽籠士乃:穿越時光隧道)剛於上星期日假芽籠士乃大廈舉行發布會。書籍講述芽籠士乃自19世紀起,從一個種植園蛻變成現代社區的故事。這本以馬來語和英語撰寫的書籍是整個系列的第一本,其他四本將會在下來幾年陸續推出。
文 / 攝影:藍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