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將政府大廈前大草場與周邊建築群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錄。(聯合早報)
作者 紅螞蟻團隊
新加坡自2015年起,就踏上一段孜孜不倦的申遺之路。
那年7月,國人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擁有156年歷史的新加坡植物園,在歷時五年耕耘後成功申遺,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新加坡首個世界遺產項目。

遊客紛紛與植物園申遺成功的告示牌合影。(聯合早報)
在那之後,新加坡2020年12月再度申遺成功。這回,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中。

國家文物局、國家環境局和全國商聯總會聯合推出顯示小販文化成功申遺的「小海報」。(聯合早報)
今年3月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已將政府大廈前大草場與周邊建築群,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準備為這組見證了新加坡至少200年歷史的古建築群申遺。
這組圍繞著大草場的歷史建築,包含了舊國會大廈(如今的藝術之家)、政府大廈和前高等法院(如今的國家美術館)、聖安德烈座堂、維多利亞歌劇院與音樂廳,以及前皇后坊大廈(如今的亞洲文明博物館)。

(紅螞蟻視頻截圖)
單是建築群,就集中涵蓋了英國殖民時期留下來的立法、司法、行政、宗教和文化藝術場所的建築。當中,國家重要機關與機構比例最大,而且相互之間都只有步行距離之遙。
這與新加坡土地面積有限不無關係。 紅螞蟻相當肯定的是,英殖民政府當年肯定也參考了英國當地的立法、司法與行政機關建築的布局與設計,並將它們沿用到新加坡。
對照一下英國倫敦的國會大廈所在地及周邊建築群(有高等法院,教堂、文化場所)和草場,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目前英國國會所在的西敏宮(Westminster Palace)周邊的建築群的布局,乍看之下是不是有種熟悉的感覺?(谷歌地圖)
新加坡政府一向喜歡未雨綢繆、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國家文物局敢對外宣布有意申遺,當局應該至少有五成把握了吧?
如果這次也能成功申遺,國家文物局肯定還會再接再厲,愈戰愈勇。面積小小的新加坡擁有數個世界文化遺產的未來,可能離我們並不是那麼遙遠。文物局古蹟與遺址保存司司長黃美英在記者會上說:
「列為世界遺產是一項國際殊榮,有助於提高知名度。世界文化遺產一般來說會吸引更多旅客到訪,這也有利於提升我國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形象。」
「我們曾屬於英國殖民擴張階段的一部分,再慢慢過渡到成為一個主權國家。這是新加坡走過的路,必須把我們的歷史保存下來。」
對新加坡人而言,政府大廈前大草場與周邊建築群雖然不陌生,但肯定也不會熟悉到如數家珍。不少人至今可能都不曾好好逛過這個地區的老建築群,最多只是經過,不是停留。
整個申遺過程預計需要五到六年時間,蟻粉們認為大草場與周邊建築群能成功申遺的機率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