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5月份核心通貨膨脹率從4月的5%下滑至4.7%,主要因為服務和食品通脹下滑。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貿工部6月23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包括私人交通和住宿成本的整體通脹率在5月份報5.1%,較4月份的5.7%,有所放緩。
環比而言,5月整體物價上揚0.3%,不包括私人交通和住宿成本的核心物價則微升0.1%。
隨著進口成本減少,以及本地勞動力市場當前的緊張狀況得到緩解,核心通脹預計在下半年進一步放緩。
金管局和貿工部維持今年整體通脹率介於5.5%至6.5%,以及核心通脹率介於3.5%至4.5%的預測,同時指出,若全球商品價格出現新的衝擊因素、本地勞動力市場緊張狀況比預期更持久,全年通脹有進一步上揚的風險。 不過全年通脹也可能進一步下滑。若發達經濟體的經濟衰退比預期嚴重,或將促使通脹壓力普遍放緩。
因為通脹以及房價等一些列原因,新加坡已經在今年成為全球最貴城市。

新加坡在全球最昂貴高端生活城市排行榜中首次位列榜首,上海與香港緊隨其後。亞洲已連續四年成為高凈值人士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區。
新加坡在全球最昂貴高端生活城市排行榜,從去年的第五位躍升至第一位。這一上升可能是對住宿、學校名額的強勁需求,以及普遍較高的生活成本所致。雖然新加坡的平均物價漲幅在亞太地區並非最高,但在20個高端生活指數項目中有一半項目的價格都在該地區位列前三。
通脹趨勢
過去的十年中,新加坡的通脹趨勢相對穩定。
2012年-2014年
在這個時期,新加坡的通脹率相對較高,主要受到全球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石油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對整體物價產生了壓力。
2015年-2016年:
在這段時間內,全球能源價格下跌,導致新加坡的通脹率回落。低油價和減少的全球需求使得燃油和能源相關的價格下降。
2017年-2018年
通脹率保持相對穩定,沒有出現明顯的大幅波動。物價上漲的幅度較為溫和,與新加坡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市場的表現相對應。
2019年-2020年
在這個時期,新加坡的通脹率再次回落,主要受到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降低的全球需求和減少的國際貿易對商品價格產生了壓力。
2021年-至今
新加坡的通脹率在近期有所回升,主要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全球範圍內的供應鏈中斷、物流問題以及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導致一些商品價格上升。

影響通脹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通脹率的波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全球經濟狀況、國際商品價格、貨幣政策、勞動力市場等。新加坡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和其他措施來穩定通脹率,以確保物價的合理水平。
貨幣供應量
是指市場上可流通的貨幣數量。當新加坡的貨幣供應量增加時,通常會導致通貨膨脹。增加的貨幣量會增加人們的購買力,推動需求上升,進而推高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新加坡的貨幣供應量受到中央銀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監管和控制。該機構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如調整利率和儲備要求,來影響貨幣供應量,以維持通貨膨脹的穩定。
物價壓力
物價壓力是指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上升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影響。在新加坡,原材料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可能會導致企業將成本轉嫁到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上。一些因素包括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房地產成本的上升等。政府通過監管和市場競爭來控制物價壓力,以確保價格的合理水平。
勞動力成本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會對通貨膨脹產生影響。當新加坡的工資水平增加時,企業為了保持盈利能力,可能會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可以由多種因素引起,例如就業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工會談判、最低工資標準等。政府與勞工組織密切合作,通過制定和調整勞工政策,以平衡勞動力成本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

進口價格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依賴進口的經濟體,進口商品的價格變動會對通貨膨脹產生直接影響。特別是關鍵商品,如石油和食品,其價格上漲可能會導致整體物價水平的上升。新加坡通過與國際供應商的貿易合作和談判,以及控制進口關稅和貿易壁壘來管理進口價格的影響。
政府政策
政府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監管措施來調控經濟活動和影響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制定,通過調整利率。
新加坡近十年的通脹趨勢相對穩定,受到全球和國內經濟因素的影響。儘管在某些年份通脹率有所波動,但整體上新加坡政府通過有效的貨幣政策和監管措施,努力維持物價的穩定和通脹的可控。這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靠的商業環境,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基礎。
對於居民來說,了解通脹的趨勢和影響對於個人理財和生活預算的規劃非常重要。通脹率的波動可能會影響購買力和生活成本,因此適當的理財和儲蓄規劃對於抵禦通脹的影響至關重要。
同時,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於保持通脹的穩定,並通過適當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調控來維護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這為投資者和企業提供了一個可預測和穩定的商業環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創新。

總體而言,新加坡在通脹管理方面取得了相對良好的成績,為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做出了貢獻。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的變化和不確定性的增加,新加坡仍然需要密切關注通脹的發展趨勢,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潛在的風險和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