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最不願看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新加坡,正在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9月22日,中國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發布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
在綜合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等指標的全球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排名與得分中,新加坡排名上升三位,超越上海與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紐約與倫敦。

多年來,全球金融中心前三"紐倫港"的格局穩定,香港一直穩坐亞洲金融中心寶座。
這一次超越香港,對新加坡來說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
儘管新加坡近年的飛速發展全球有目共睹,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天會來得如此之快。
即使是新加坡自己人,也沒有想到新加坡會如此出色。
一個月前,李光耀之子、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發表演講,提及新加坡與香港,曾言新加坡不會取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近年來反而落後了。
李顯龍還進一步解釋稱,因為新加坡市場不大,金融基礎設施制度、人才制度也不如香港,更多扮演避險型金融中心的角色。

新加坡與香港,有著太多相似之處。同為亞洲四小龍,都是以金融為主要支柱的城市,包容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承載國際資本流動博弈。
裕廊港與維多利亞港,各有千秋,吞吐航運如梭;
香島與星島,遙遙對望,亞洲金融雙璧交相輝映。
與背靠中國大陸的香港相比,新加坡最致命的弱點,在於本身的市場體量太小,也沒有可以依託的大市場。
然而,這也是新加坡崛起的最大優勢。

早在2018年3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接受採訪,就曾談到背後大市場的問題:
"內地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正不成比例地增加,如果一家企業,考慮到協調管理亞洲各地的經營活動,那麼我認為,由於香港越來越'中國中心化',這方面可能不太適合。"

此外,他還稱新加坡的崛起離不開香港的助攻:
"自1997年以來,香港更專注於服務於內地的強大經濟,反而助新加坡一臂之力,使其成為亞太商業樞紐。"
這話雖難聽,卻頗有些言中當下現實。
近年來,朝氣蓬勃的東南亞成為全球市場中最具潛力的部分。
位居東南亞一眾島國核心位置,又是東南亞唯一已開發國家的新加坡,也就被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所選中。
2022年,索尼、戴森、台積電等大型跨國企業都在新加坡設立了亞洲總部。目前,約有37400家國際企業將業務設立在新加坡,其中包括7000家跨國公司。
谷歌和微軟的亞太中心,都設立在新加坡,甚至連中國網際網路的驕傲,位元組跳動,也將海外總部設立在了新加坡。
而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外國跨國公司數量卻正在下降,尤以美國和日本公司最為嚴重。
在2021年香港美國商會對其成員展開的調查中,有約42%的企業考慮或計劃離開香港。
以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等為代表的國際金融機構,正在將員工從香港的辦事處遷往新加坡:
2022年,香港入境新加坡的人數較去年增長一倍。新加坡就業總人口增長4.2萬,其中85.7%是外籍人士。

富豪的嗅覺,較之一般人總是更加靈敏。
現在,全球富豪都在趕往新加坡。
近四年,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增加400多間,翻了16倍,今年來更是急劇增長。
2022年1-4月,新加坡金管局接到143間家族辦公室開設申請,其中有63間來自中國,其中包括了香港首富李嘉誠。
4月11日,新加坡金管局正式宣布新加坡家族辦公室免稅激勵計劃的調整,將最低資產規模提升到1000萬新元,還可能在兩年內加到2000萬新元。

換言之,來新加坡的富豪實在是太多,政府不得不提高門檻。
據倫敦投資公司數據,今年上半年,新加坡預計增加2800位百萬富翁,較2019年的1500人增長87%。
目前,新加坡總富豪人數逼近25萬,在全球百萬富翁人數最多的城市中排名第五,僅次於紐約、東京、舊金山和倫敦。
根據滙豐銀行報告,2021年,新加坡的百萬富翁已經占成人比例7.5%,在2030年,將增長到13.4%。
新加坡如雲的富豪中,最常見是華人身影。
有"支付寶女王"之稱的阿里彭蕾,早就被爆移民新加坡,在新購置3億豪宅;身家千億的幣安創始人趙長鵬,也是長居新加坡。

在福布斯發布的2022新加坡富豪榜中,華人占據了半壁江山。
71歲的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是安徽宿州人,以156億美元的身價蟬聯新加坡首富。
福建莆田富豪,遠東機構黃志祥與黃志達兄弟,曾蟬聯9年首富,今年以152美元位居第二;
祖籍潮州的油漆大王吳清亮家族,穩居第三;
祖籍福建同安的豐隆集團主席,81歲的郭令名,以93億美元位居第五;

曾在2019年和2020年蟬聯新加坡首富的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儘管疫情以來財富大額縮水,依然排名第六。
據倫敦投資公司統計,2022年將有超過500名高凈值人士從中國遷往新加坡,按每人660萬新幣的均值計算,他們將為新加坡帶來價值33億新幣的資產。
與此同時,新加坡還在拚命吸引人才。
8月底,新加坡推出"頂級專才准證"。
只要月收入達到3萬新元,證明自己在市值超過5億美元或年收入超過2億美元的企業任職,或在文體科技學術等方面有卓越成就,便可獲得5年簽證,配偶也可入境新加坡,在本地工作,不必再申請工作準證。
9月15日,新加坡金管局又宣布,將在五年內創造20000個金融領域的工作崗位。
在9月21日,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數》中,新加坡名列全球42個金融市場第一名。
在包括存款保險計劃、保護消費者範圍等因素的政府與金融系統扶持方面,新加坡分別取得第一和第三的成績。
根據新加坡國家人口及人才署9月發布的《2022年人口簡報》,新加坡2022年人口增加18萬,同比增長3.4%,PR人口大漲6.3%。
疫情期間流失的人口,幾乎已全部回流。
非居民人口的增長,達到10年來最高水平。

儘管疫情也給新加坡帶來創傷,但客觀來看,新加坡依然是這場疫情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香港動盪事件後,大量外資流出至新加坡;上海封城後,新加坡再次迎來"意外之財"。
疫情後,新加坡經濟逆勢增長。
2022年二季度,新加坡製造業同比增長5.7%,服務業增長4.8%,經濟總量同比增長4.4%。
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大型投資機構,都開始密切關注新加坡的機會。
2021年,在新加坡掛牌交易的700多家上市企業中,來自中國地區的企業占所有上市企業市值的15%。
2022年5月,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在新加坡開設辦事處,新加坡成為維港投資在中國香港之外的第一個辦事處;
同是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新秀蔚來,在新加坡交易所敲鐘上市,成為全世界首家在美國、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的車企。
6月,中國疫苗龍頭科興集團,計劃投資百億人民幣在新加坡設立科研機構及國家商業總部。
紛至沓來的投資使得新加坡越發富裕。
2020年,新加坡人均GDP5.89萬美元,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七;
2021年,達到7.28萬美元,同比增長19.9%。
2022年,有望突破8萬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作為全球第四、亞洲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也是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中心,再加上如此之高的人均GDP,"財富之城"新加坡,實至名歸。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富餘:世界的熱錢,正在加速流向新加坡。
歷史以曲折的獨立鬥爭,教給新加坡現實主義。
自1965年建國起,新加坡就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國家富強為第一齣發點。
在元宇宙、web3.0、區塊鏈、虛擬貨幣等新型領域,新加坡都秉持開放的態度,吸引了無數投資者與創業者。
在2022年胡潤百富排行榜中,新加坡有17位身家10億美元以上的富豪,都以虛擬貨幣發家,其中包括身價1450億的幣安創始人趙長鵬。
目前,新加坡正在推進一項耗資200億新元的項目,計劃在2040年之前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與此同時,政府還在建設樟宜機場的自動化航站樓,增加每年5000萬旅客吞吐量。
要知道,新加坡全國的人口,也只有500多萬。
按副總理黃循財的說法,這些是為了適應日漸增長的貿易活動。
同時,新加坡積極鼓勵金融行業採用數位技術,以鞏固其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縱使"周圍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但已經開始追求"鞏固亞洲金融中心地位"的新加坡,顯然對於全球秩序的新時代躊躇滿志。
9月,福布斯全球CEO大會在新加坡舉行。
會上,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表示:
"我們不會把事情看成理所當然,我們總是想著別人會搶走我們的午餐。"
黃循財被普遍視為將接替李顯龍,成為下一任新加坡總理。

即使這一次排名中,新加坡只是險勝香港,但僅憑"不把事情看成理所當然"的態度,便知新加坡的未來不可限量。
優越的地理位置,天然港口,宜居的氣候,優美的自然環境,都是新加坡吸引力的來源,但新加坡的核心競爭力,還是開放的市場環境與完善的法規制度。
這是一場漫長的比賽。
從爭取民族獨立,到躍居亞洲四小龍之一,再到獨步亞洲金融中心,是剛健進取的三代人,自強不息的五十七年。
一朝風起,新加坡,終於飛龍在天!
而香江之畔,獅子山下,一度失落的港島,希望她也能尋回屬於自己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