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案昨晚(10月4日)記名表決。被叫到名字的議員都必須起身舉起投票牌子表態。(gov.sg截圖)
作者 倉吉
新加坡國會又見長達10個小時的辯論。
本周一,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二讀辯論果然引起朝野之間的唇槍舌劍。一場國會辯論,再如何激烈,也不一定會完全理清國會外、社會上的所有疑點。
這個新法案在9月13日一提出來之後,網絡上引發一些強烈的批評。
執政黨和反對黨議員最近最忙的功課就是好好消化厚達249頁新法案內容。反對黨議員埋怨,兩三周就要交作業,時間不夠。

新加坡高等法院(左)與國會大廈(右)。(海峽時報)
新法令、舊課題
法案雖新,課題卻不新,至少在過去三年以來,它一直在政府的議程上。
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令在2018年10月生效之前,國會特選委員會進行了我國有史以來歷時最久,供證人數最多的公開聽證會,國際科技公司也派代表出席。
聽證會過程中抽絲剝繭,巨細靡遺地檢討打假信息可能出現的任何偏差和矯枉過正,該法案劍指外國勢力可能通過假信息和網絡操縱影響我國的政治和社會。
這項新法令調準焦距,目標更為清晰。
內政部長的權力的確很大,政論網站New Naratif的總經理覃炳鑫最近說「新法案是尚穆根的秘密政變」。想像力豐富,「語不驚人死不休」。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通訊及新聞部)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的回應是:
目前的內安法、刑事法(臨時條款)、維持宗教和諧法令下,政府的權力更大。
嚴厲法令恐難阻網民悠悠之口
一如過去的幾個相關法令,政府會不會濫用權力,才是問題的重點。
這次,政府還是設下了一個上訴機制,讓任何個人和組織在受到法令對付之後,有一個「伸冤」的管道。
工人黨說,跟政黨人士一樣,副常任秘書級及之上的高級公務員都應該列入「具政治影響力者」的名單。
高級公務員不是政治人物,他們的工作性質卻比政黨人物更有影響力,他們制定的政策影響政治、社會、經濟各個層面。他們的確具有政治影響力,正因為如此,高級公務員本來就已受到更嚴厲的條例約束。
公共服務的清廉與效率,一向來是政府的重點把關門戶。

(海峽時報)
目前的內安法、刑事法(臨時條款)、維持宗教和諧法令下,政府的權力都很大,但批評政府的聲音並沒有消失。近日,冠病疫情的惡化,民怨四起,網上的批評聲浪洶湧。
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案已經在國會三讀通過。正式生效之後,論政者對政府的嚴厲批評,便有為外來勢力服務之嫌嗎?
在網際網路時代,網民的悠悠之口,眾說紛紜,任何嚴厲法令也阻止不了。
另一方面,也正是網際網路時代,「外來勢力」的滲透無論如何隱秘,不能公開,但也總會留下蛛絲馬跡。網上的言論走向是否受到主導和操縱,原本就是防止假信息和操縱網絡法令應該管的事。
現在多了這道新法令,政府對外來干預的圍堵更加嚴密。
批評政府和政策,都是民主政治下的生態。好幾項現有的法令,都未能阻止我國這些年來民主生態的發展。

(聯合早報)
新法令有其特定針對的目標,向外傳達明確的信息。
有心干預新加坡政治和社會的國家或是組織,這項新法當會引起他們的高度關注,新加坡也許掌握許多不便公開的證據。
就像國與國之間的間諜案一樣,涉及外來干預的指控也具有一定的敏感度。
尚穆根說,外來干預是個嚴重威脅,但新加坡人並沒有覺察,包括國會議員。
隨著法令的生效,今後有關「外來干預」的爭議將會是更加公開的課題,對我國的外交會產生多大的衝擊,有賴於課題的嚴重性。
譬如某外國勢力想要通過公開或是秘密管道影響我國的大選結果,肯定不是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