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3月19 日文章,原題:真正的美麗容不下身體羞辱的廣告還在讀書時,一名女老師曾經當著男老師和男同學的面,對我的腿毛評頭論足。這次尷尬的經歷讓我在未成年時就下定決心,要給腿部做一次徹底的雷射脫毛。但恥辱感並沒有在脫毛後消失,如今,我對身體的認知創傷仍然存在。

新加坡毛髮管理連鎖品牌Strip的一則廣告近日受到攻擊——被控對不做除毛的女性進行了身體羞辱。廣告中,一隻紅毛猩猩和一名皮膚白皙乾淨的模特並排而立,穿著相似的衣服。廣告詞寫道:秘訣在於衛生、速度和質量。這則廣告傳遞了一個信息:如果女人做了脫毛手術,就會變美麗。網民們因此炸了鍋,有人質問:「毛髮旺盛錯在哪了?」
Strip解釋道,紅毛猩猩是該公司的品牌吉祥物。儘管該公司稱其並沒有將猩猩同女性形象做對比,並迅速下架了廣告,但情況已不可挽回。廣告的傷害在於,它無知地推行著有害的審美標準,並將其輕描淡寫為「幽默宣傳」。企業推崇的不現實的審美標準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2018年,我曾在一篇有關新加坡整形手術的文章中提及一種趨勢:那些走向手術台的人,都想要成為圖片編輯軟體中濾鏡下「完美」的自己。
濾鏡和醫美廣告只是冰山一角,太多事情在扭曲人們對外形標準的判斷。網紅和名人們也有責任,但他們不會承認自己使用了修圖軟體,哪怕是盛裝打扮也要說自己沒有化妝。更極端的情況是,有些公司甚至會打造虛擬的形象,將極度逼真、像畫一樣完美的人類形象呈現在社交媒體上。
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雜誌和電視是審美的風向標。今天的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嘗試定義美的趨勢,從狐狸眼、A4腰到卡戴珊臀,這些流行趨勢深植於女性的頭腦中,以至於我們中很多人都無法直面自己真實的狀態。大量研究表明,美學廣告和社交媒體可能會給人的自尊心和自我印象帶來負面影響。2010年,《消費者研究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消費者會將自己同廣告中的形象作對比,哪怕那根本不是人能做到的標準。
並非一切都這麼糟糕。現在的審美標準正在進步,開始包容不同的體型和膚色。如今各種膚色都能找到合適的眼影,時尚品牌也開始在廣告中啟用各種體型的模特。儘管理智告訴我,人類無法實現真正的完美,但鼻子上的駝峰、痘印、毛茸茸的手臂等情況,總會時不時地困擾我。我害怕有一天,自己會掉入醫美和整形的無底洞,我接觸到的一切都在蠶食並加重我的不安。
因此,我希望企業們能夠不再採用羞辱式營銷。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們也要改變思維模式,重新認識美,關注如何更加自信。也許有一天,我會學會毫無條件地愛自己,接受不完美,坦坦蕩蕩。如果我為了變美想做些什麼,那一定是因為我想要按照自己的標準這樣做。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