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稱多家雞飯攤大腸桿菌超標 食品局近年取締了23攤

本地一名網紅嘗遍100間雞飯並且送往實驗室檢測,聲稱近半的大腸桿菌含量都超標。(圖:Youtube/ANGEL HSU)
本地一名台灣網紅嘗遍100間雞飯並且送往實驗室檢測,聲稱近半的大腸桿菌含量都超標。新加坡食品局透露,2020年至今共有23個雞飯攤位因食品安全不達標準而被取締,不過當局沒有接到雞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通報。
來自台灣的網紅Angel Hsu安琪兒本月3日在YouTube頻道上載視頻,分享她在兩個月內花了5000元,品嘗了全島100間雞飯,評選出本地最好和最差的雞飯攤位。
自稱擁有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的Angel Hsu也將打包好的雞飯冷藏,開車將樣品送往西部的實驗室進行大腸桿菌檢測。
她在視頻中指出,根據檢測結果,近半雞飯樣本的大腸桿菌含量都不合格。
食品局:近年超標率有下降
新加坡食品局答覆《8視界新聞網》詢問時透露,在市場監管計劃下,當局會定期從雞飯攤位採集樣本,進行微生物污染測試,確保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當局採用以科學為基礎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方式,對較高風險的食品進行更嚴格和頻繁的檢查,這就包括雞飯。
食品局也會針對公眾的反饋進行調查。從2020年至今年5月,食品局收到126個針對雞飯攤位的反饋,其中一家就因售賣「不安全的食品」而被取締。
當局也在市場監管計劃下,對另外22個雞飯攤位採取執法行動。
當局將會針對零售食品的微生物安全和管控措施,持續教育雞飯攤主。
食品局近年的監測顯示,雞飯樣本大腸桿菌的超標率有下降,當局從2020年至今也沒有接到雞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通報。
雞肉煮不熟細菌可存活
雞飯中常見的危害物質一般跟微生物相關,比如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這些自然藏在生雞肉內的微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雞飯也可能含有大腸桿菌。雖然大部分的菌株不會引起疾病,但這經常被視為食品安全的指標;食品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可能跟衛生條件差、交叉污染、儲存方式差和烹煮時長不足有關。
本地雞飯最普遍的烹煮方式,是把雞肉放在高湯中煮沸,之後使用冰水或自來水進行冷卻,而這可能導致雞肉煮不熟,使細菌可以繼續存活。
雞肉烹煮過後,經常被掛在室溫中過長的時間,同樣會導致細菌滋生。雞肉切片盛給顧客時,砧板的使用可能導致交叉污染。
燒臘攤位和雜菜飯攤位也可能面對相同的風險。
食物若處理不當,特別是在準備過程中處理不當,是導致食源性疾病或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局建議業者和消費者遵循良好的食品安全習慣,例如在四小時內售出烹煮好的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