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慶林正在研發一款能自動偵測污水罐車排放物是否有異常的系統。(取自早報網)
求學時從沒學過信息通信技術,新加坡公用事業局高級工程師陸慶林自學成才,利用私人時間學習數據和影像分析技術,並希望藉此自動化污水監測工作。
《聯合早報》報道,陸慶林(35歲)在今年的新加坡公共服務轉型獎獲得技能提升卓越獎。環境工程出身的他在該國公用局工作約14年,負責一個供水回收廠的運作。
他提到,有些污水車會違規從施工地點或工廠收集污水,如果進入回收廠,有可能影響廢水處理程序和運作,進而導致用於新生水的水質量受影響。
不過,目前要偵測污水車排放進廠的水是否有異常,通常須要有人去檢查污水顏色和其他質量指標,非常耗費人力。
由陸慶林帶領的系統研發項目,就通過遠程傳感器和影像分析,即時自動監測和識別排放物,並在偵測異常時發出警報,減少人力需求和人為失誤。
他說:「通過我對智能和新興技術的興趣,我希望能貢獻微薄力量,讓新加坡供水系統更可靠和有效率。」
樂於分享的陸慶林也把所學的資訊通信技術傳授給同事,並經常策劃分享會,鼓勵同事為複雜的問題構想跨學科的解決方案。
新加坡建設局則因今年實行定期外牆檢查(Periodic Facade Inspection)制度,獲頒監管政策卓越獎。
隨著建築老化,該國已發生外牆部件脫落的事故,對公眾是種安全隱患,因此有要未雨綢繆,趁早解決外牆缺陷。
新加坡建設局因此規定所有樓齡20年以上、超過13米高的建築,今年起每7年須進行一次建築外牆檢查,有地住宅和臨時建築除外。首7年將有約3萬個建築須接受檢查。
新加坡是全球極少數強制外牆檢查的國家,這項制度有助該國在東南亞奠定建築維護方面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