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個活躍感染群中,有11個的病例全屬同戶或家屬傳播,另有14個感染群中部分病例屬同戶或家屬傳播。
新加坡近期冠病確診病例的數據顯示,隨著疫情外溢到廣大社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不是機場、醫院和補習中心等公共場所或職場,而是同戶或家屬傳播。
據《聯合早報》統計,截至(5月22日),新加坡共有30個活躍感染群,總計318起關聯病例。其中151起屬同戶或家屬傳播,占了近一半(47%)。
30個感染群中,有11個的病例全屬同戶或家屬傳播。這些感染群相信都是從零星的無關聯病例開始追蹤,屬於小型感染群,病例數介於三到五人。
另有14個感染群中的部分病例屬於同戶或家屬傳播,包括樟宜機場、陳篤生醫院,以及補習中心Learning Point這三個新加坡目前最大的感染群。
樟宜機場感染群截至前天有105起病例,其中49起屬同戶或家屬傳播,占47%左右。
以一名在樟宜機場第三搭客大廈Kopitiam食閣工作的56歲清潔工為例,他確診後,同住的另四人也相繼證實感染冠病。
Learning Point感染群中,同戶或家屬傳播病例的占比較高,約53.6%(15起)。陳篤生醫院感染群則只有15.2%(七起)的病例屬同戶或家屬傳播。 其餘五個感染群完全沒有同戶或家屬傳播的病例。此外,由於無關聯病例目前暫時無法確定是從哪裡染病,因此未納入統計中,包括曾到過裕廊東JEM和西城的病例。
不可能強制在家戴口罩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Paul Tambyah)教授受訪時認為,儘管同戶或家屬傳播的病例居多,但這只是公共場所或職場傳播事件的自然溢出效應。
新加坡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也說,人們在外染病後,下一組傳播對象便是家庭成員,因為人們在家不戴口罩、一同吃飯,並且相處時間最長。他認為新加坡不可能強制人們在家戴口罩,即便如此規定,遵守的人也會很少。因此,接種疫苗仍是上策,可降低病毒傳播率。
淡馬亞同意,多數家庭的成員無法分隔,同戶或家屬傳播既顯示了安全管理措施的局限,也突顯了疫苗接種的重要。
目前有兩座組屋的居民須進行強制冠病檢測。其中,後港8道第506座組屋有數起病例住在不同樓層的同一門牌尾號的單位,換言之是上下樓單位。
淡馬亞說,這為當局調查病毒傳播方式提供了線索。「確認病毒如何傳播非常重要,我們叫人們待在家裡,但我們不希望他們在家裡卻面對更大的染病風險。」
他建議,可讓出現病例的組屋居民率先接種疫苗,或使用殺菌的喉嚨噴霧劑。噴霧劑在去年的客工宿舍疫情中被發現可有效降低冠病傳播風險。
記者:楊浚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