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主要講了新加坡目前就業市場環境:在新加坡這樣僱人更划算(一)
這篇主要講講各位老闆及人力同仁對新加坡人力政策、就業市場、新加坡企業分工的誤解,以及誤解的來源。
如果希望對新加坡工作準證類型有更詳細的了解,戳:新加坡人力資源乾貨——工作簽證
如果對新加坡最新工作準證政策有疑問,請戳:從國內招人來新加坡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
這篇主要講講常見誤區:
誤區一:中國人到新加坡工作要有配額
正解:外國人到新加坡工作是否受配額限制,要看雇員的簽證類型。如果為雇員申請EP類型簽證,則無配額限制,僅須滿足薪水要求。但是SP和WP則需要滿足配額限制要求。
誤區來源:中資企業在當地開展業務時,考慮到用工成本、熟悉當地文化等因素,人力資源崗位仍傾向於招聘當地員工。在新加坡,接受低薪的人力資源候選人多數為新加坡籍大學或Poly(類似中國職高、技校)畢業生以及馬來西亞籍候選人。以我的工作經驗來講,就如同大多數中國人不了解外國人來華務工簽證應該如何辦理一樣,新加坡籍候選人多數時間並不了解外籍人員在新務工的政策和手續。馬來西亞籍候選人則是因為自己在剛剛到新加坡時,多數持SP或WP兩種類型准證,然後就申請到永久身份,對EP不甚了解。
當地獵頭公司更傾向推動辦理SP或WP兩類准證,則主要是利益驅使——SP或WP的申請屬於達標即發放,規則清晰,操作簡單;而EP則是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綜合考慮公司所屬行業、現有雇員國籍構成、種族構成,雇員薪水、年齡、學歷、工作經驗等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批准。審批周期長,不確定性高,不利於獵頭公司快速實現效益。

誤區二:在新加坡僱傭當地人更便宜
正解:在新加坡僱傭外國人更便宜。
誤區來源: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習慣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在北京,我們有一座位置絕佳的外國專家樓,設施良好、配備齊全。我們習慣了以最好的生活環境吸引外籍優秀人才,來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指導」——從蘇聯專家到日本專家到世界專家。我們的頂級科學家住在組織分配的60、70平米的老舊小區為國奉獻,外國來的「大神」吃香喝辣。這一切源於我國還很窮,我們的多項行業仍然很弱。
但是,新加坡已經擺脫了貧困,成為了世界上頂尖已開發國家。其國民更是被從小教育要從事高端行業,不可以做藍領。政府對本國公民、永居的保護也到了極致的狀態。所以希望低薪僱傭本地人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另外,僱傭本地人還需要為他們繳納CPF僱主部分,詳情見:。而EP則無需繳納任何額外費用,SP和WP則需繳納人頭稅。可以這樣講,在企業成立初期,以EP完成骨幹初創團隊的搭建是最具性價比的,因為在總人工成本不變的前提下,EP雇員實際收入更高,也就讓僱主獲取了更優秀的人才;而後期,這些EP又可以迅速轉換身份為PR,為後續企業進一步擴張打下基礎。

誤區三:我初期低薪雇個本地的小孩,給我做些基礎的工作就好,不需要什麼高端人才。就這麼點事情,不會大了讓他學,反正很便宜。
正解:如果在新加坡沒有任何經營經驗,我個人還是建議初期要找一位有新加坡中資大企業管理經驗的人來做助理,可以省去很多本地政策摸索時間成本,縮短企業主體業務登陸時間,節約綜合成本。另外,中資背景讓該類人才更好地理解中資老闆的思路,做好上傳下達工作;另外,對「領導安排的其它工作」認知也與國內認知一致;還對加班沒有強烈的反感。
誤區來源:在國內,老闆做企業主要依靠個人關係完成註冊、融資、政府關係等工作——一句話,有關係、有人脈的老闆可以省去80%的麻煩,自會有體制內的人給你講解你怎麼找都找不到的各種規定:消防、環境、工商、稅務、城管、衛生……往往七拐八繞就能在觥籌交錯之間把規定問清楚,把後門搞清楚,把流程安排清楚。所以你的助理也好、行政也罷,只需要高舉你的口諭跑跑各個窗口,人美嘴甜會塞錢就可以滿足要求。另外,國內海量人才體量導致就業競爭激烈,自然推高國內人才的綜合素質。
新加坡政府高效、清廉,對公務人員行、受賄懲罰極端嚴厲。新、馬本地年輕人對與政府工作人員搞關係有天然的恐懼感,國內「關係學」本地人學不來。但是,中資企業背景的新加坡從業人員天然對政府關係極度重視。在綜合管理/行政/人事等崗位工作的人,總會把與政府工作人員建立私人聯繫擺在較高優先級的位置,而且長年國內的耳濡目染早就練就「讓你舒服不越紅線」的本事。為自己公司爭取各種類型政策優惠、參與行業組織、搭建政策了解通道之類的工作合規迅速。而且中國人「不懂就問,不會就學」的工作態度也讓新馬兩地年輕人重視「Job Scope」,強調「Job Description」的態度相形見絀。

下一篇,我將嘗試建立各種類型用工的成本計算公式,以更科學地、數字化地解讀在新加坡怎樣僱人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