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時期:
二戰結束後,新加坡於1946年重新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直至1963年獨立為止。在此期間,新加坡逐漸成為了一個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城市,英國殖民地政府也在這一時期進行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
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亞聯邦成為一個州。然而,由於各種內外因素,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宣布獨立,成為了一個主權國家。

新加坡是通過政治協商和和平手段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而非通過戰爭。以下是關於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主要歷史事件:
自治運動:二戰後,新加坡人民對殖民統治產生了不滿和反抗,提出了自治要求。1948年,新加坡舉行了首次完全由本地人組成的立法議會選舉,標誌著自治運動的開始。
自治法案:英國政府於1958年通過了《新加坡自治法案》,授予新加坡更多的自治權和行政獨立,包括在內政、經濟和社會事務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馬來亞聯邦:1959年,新加坡舉行了首次全面普選,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簡稱PAP)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李光耀成為了新加坡首任總理。新加坡於同年加入了馬來亞聯邦,成為了一個州,但仍然享有自治地位。
獨立:由於與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意識形態分歧和種族問題的分歧,1963年新加坡脫離了馬來亞聯邦,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正式宣布獨立,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共和國,李光耀成為了首任總理。
李光耀寫了一本書《李光耀觀天下》
馬來西亞為什麼允許新加坡獨立 新加坡獨立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政治分歧和種族問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存在著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簡稱PAP)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治國方式。此外,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多族裔社會也帶來了種族問題和民族關係的挑戰,加劇了與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分歧。
種族問題和國家認同: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多族裔社會使得國家認同和種族關係變得複雜。在馬來西亞,馬來人是主要民族,而在新加坡,華人是人口的主體。這種不同的民族構成和種族關係對兩國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影響。
政治權力和自治:新加坡希望保持更大的政治權力和自治,以更好地解決國內問題和推動經濟發展。然而,與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分歧導致了政治上的緊張局勢,最終促使了新加坡尋求獨立的決定。
綜上所述,馬來西亞允許新加坡獨立的主要原因是雙方存在著政治分歧和種族問題,以及新加坡希望擁有更大的政治權力和自治。因此,馬來西亞在1965年同意新加坡獨立,結束了兩國之間的聯邦關係。
淡馬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與新加坡關聯 「淡馬錫」是馬來語詞語(Temasek ),意為「海峽」或「海灣」。在新加坡的歷史上,淡馬錫被用來指代新加坡島及其周邊地區。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後,其政府成立了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以管理其國有資產。淡馬錫控股是一家全球性的投資公司,在新加坡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