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新加坡實施電子菸禁令以來,關於該禁令的實際效果以及是否需要額外措施預防年輕人使用電子菸的話題一直是熱議的焦點。
5月8日,新加坡衛生科學局宣布正在審視相關的處罰措施,以解決電子菸在廣告、進口和分銷方面的問題,並強調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即面向青少年的無電子菸宣傳運動。

圖源:ST
新加坡是全球39個完全禁止電子菸的國家之一,而監管其銷售和分銷的國家有82個。在新加坡電子菸禁令的討論中,部分人士認為這種做法是否過於嚴格,相比之下,紐西蘭和英國等國家則認為電子菸相比傳統吸菸的危害較小,甚至可能有助於吸菸者戒菸,但是從毒理學的角度出發來看電子菸的話,它的危害程度還是不容小覷的。
電子菸含有多種有毒物質
電子菸和傳統香菸一樣,含有數千種化學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屬、多環芳烴和細顆粒物等已知有害物質。
每次使用電子菸,就像抽傳統香菸一樣,都可能將有害物質送入體內,這些顆粒難以被身體分解,進而引起過多的痰液分泌和慢性呼吸道炎症。

圖源:CNA
然而,電子菸中的這些有害物質是否總會引發健康問題呢?其實任何藥物都有其毒性,關鍵在於劑量和接觸時間。要判斷某種物質是否有毒,我們必須考慮接觸的量和持續時間:劑量越高,接觸時間越長,潛在的健康風險就越大。
電子菸的使用方式導致新的潛在風險
電子菸雖然含有與傳統香菸相似的有害化學成分,但接觸方式有何不同?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不同品牌和製造商的電子菸中各種物質的含量和比例各不相同,用戶的使用頻率也各異。
以尼古丁為例,一個含有20毫克尼古丁的2毫升電子菸彈所含的尼古丁量相當於20至40支香菸。對於一個重度用戶來說,每天用一個這樣的煙彈,攝入量是相當可觀的。

圖源:CNA
我們通常通過與傳統香菸的比較來估計電子菸的傷害風險,假設它們含有類似的有害物質。但電子菸可能還含有一些傳統香菸中沒有的有毒化學成分。電子菸使用丙二醇來產生蒸汽,儘管它在食品和藥品中被認為在一定水平內是安全的,但長期吸入的安全性尚不明確,且有些人可能對丙二醇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電子菸在加熱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獨特的物質,如甲醛,這種物質通過電子菸液體的強烈燃燒和氧化而產生,吸入後會對呼吸道細胞造成損害。此外,電子菸中的香蘭素、薄荷醇和雙乙醯等調味劑增加了其吸引力,尤其是雙乙醯,它可能導致「爆米花肺」,這是一種嚴重的、可能導致殘疾的疾病。
電子菸同樣具備成癮性
即使電子菸的調味劑本身無害,但它們可能會導致用戶更頻繁地使用電子菸,從而暴露於更高劑量的其他有毒物質。尼古丁作為電子菸中的主要成分,同樣可能導致用戶產生依賴性,它與大腦中的受體結合,刺激愉悅反應,這種影響在年輕大腦中尤為顯著。

圖源:CNA
除了尼古丁,香菸中還含有其他精神活性成分,如去甲尼古丁、阿那巴尼酯和乙醛。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研究在幾種電子菸產品中檢測到了anabasine,而乙醛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可能在高溫下作為副產品產生。
關於電子菸的公共政策是否恰到好處,是一個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探討的問題。
公共政策也必須與個人責任相平衡,個人和社會的責任感越強,我們越不需要過度依賴公共政策來充當保護網,準確的科普知識往往也能夠引導我們做出更負責任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