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蕙敏近照
悅耳的門鈴聲從屋內傳來,我望了一眼手腕上的表,上面顯示1點30分。我比預定時間早到了半個小時,心裡正為自己來得過早而感到不好意思。這時,一張和藹可親的面孔出現在門口,她就是知名話劇、歌劇、潮劇演員,跨界前輩楊蕙敏。她熱情地招呼我入屋,就轉身進了廚房,端上了她親自烹煮的紅棗茶。聞著撲鼻的茶香,聽著松濤般的沸水,看著茶葉在壺內婀娜飛舞,我不禁沉浸其中,與她在醇甜順滑的滋味中,回首那段流金歲月。
楊蕙敏194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在9名兄弟姐妹中,她是長女。她的父親楊柳江先生出生於福建省詔安縣玄鍾村,是新加坡潮劇界響噹噹的人物,在中國潮劇界,楊柳江也很有名望,被列入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潮州音樂人物傳略》中。他自幼喜歡潮劇,音樂天賦很高的他,能彈奏多種潮州樂器,尤其精通二弦。楊柳江17歲為了逃婚,離鄉背井從泰國、馬來亞輾轉到新加坡,很快就受聘擔任本地戲班「老一枝香」和「新榮和興」的頭手。他珍惜這份讓他發揮才華的工作,幾年後,和出生於廣東省揭陽的潮劇名優孫素嬌結為夫妻。孫素嬌也聲、色、藝俱全,很快成為戲迷追看的著名潮劇小生。
20世紀50年代,新馬兩地人民要求擺脫殖民統治,和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爭取獨立、自由與民主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股思潮的推動下,楊柳江把潮劇團的職工組織起來,爭取合理的待遇。1957年,他領導的「馬來亞潮劇職工聯合會」,以改善潮劇同人的福利和改良潮劇為宗旨,通過多團名角合演《玉嬌龍》,弘揚俠義精神。這是潮劇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演出。
「父親還根據祖傳秘方研製出一些價格低廉又便於使用的外用藥油,取名大東亞雙蝦標青草油和風濕油等。由於這些藥油療效很好,價格公道,廣受歡迎。父親後來擴大銷路,揚名於東南亞。」
楊蕙敏的母親是戰後青囊戲班的台柱。她天生一副嘹亮的好嗓子,戲迷很多,作為出了名的「戲子」,薪金比一般白領階層還高,極其風光。但是戲班生涯很勞累,她預見傳統戲總有一天會沒落,會淘汰,所以常阻止女兒看戲,要楊蕙敏把心思放在學業上。機緣巧合,母親的乾女兒沈亞蘇,卻成為楊蕙敏的潮劇啟蒙老師。沈亞蘇原是中國福建詔安一名專業演員,在母親的幫助下,遠嫁到新加坡。結婚後相夫教子。楊蕙敏在她的教導下,學了一些潮劇的基本功。
學生時代奠定藝術人生
楊蕙敏在育四學校上小學時,老師很快就發現她的音樂天分,把她分配到歌詠隊。「當時我們都很純真,唱的都是兒歌,如《小白船》《鳳陽花鼓》《踏雪尋梅》等。」和母親一樣,楊蕙敏天生就是唱歌唱戲的料。有著好長相、好嗓門和好悟性的她,到華義中學後,每當學校有任何活動,就被老師和同學們推薦做代表,鋒芒畢露。天資聰穎、才華橫溢的她引起學校的話劇導師陳振亞的注意,鼓勵她參加藝聯劇團。她的第一部舞台劇是1959年在維多利亞劇院演出的《花木蘭》,飾演一名村女,女主角是知名演員柳波。「那是一個新奇的經驗。在出色導演指導下,和出色演員同台,讓我體會了話劇藝術的魅力。新鮮感和好奇心也讓我像海綿一樣,吸收一切新事物。藝聯劇團團員們的敬業精神,叫我肅然起敬。他們不僅說純正的華語、塑造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舞台布景、服裝、道具也精益求精。這樹立了我後來演歌劇和潮劇一絲不苟的人生態度。」

▲1959年,楊蕙敏在她的第一部舞台劇《花木蘭》中飾演一名村女。
不久後,遇到了麗的呼聲華語話劇組招募新成員的機遇,楊蕙敏便與幾名華義同學一起參加面試,結果唯獨她一人被錄取。「加入華語話劇組的收穫不僅是學會說標準華語,更讓我學會了通過不同的聲音,演繹不同角色。在華語話劇組裡,大家相親相愛,團結互助。集體生活多姿多彩,其樂融融,為我的生命篇章增添了絢麗多彩的一頁。」
婦唱夫隨寫人生新篇
中學畢業後,經過多輪篩選,楊蕙敏考入了廣播電台,成為播音員,負責每天清晨6點的廣播節目。她家離電台很遠,5點多出門天還黑,令她感到提心弔膽。她決定改行投身教育工作,成為一名小學華文與音樂老師。在教育學院接受培訓時,她遇到了著名聲樂家田鳴恩和陳毓申老師。他們見她天賦異稟,鼓勵她好好學習聲樂。然而,楊蕙敏結婚不久後便暫時放下自己的喜好,顧家為要。他的丈夫楊秀欽是南洋大學中文系高材生,榮譽學位畢業論文《論商鞅之學術及政績》,很得王叔岷教授讚賞,畢業後成為一位中學教師。1982年教育部推行宗教知識科與儒家倫理,劉蕙霞博士借調楊秀欽到她領導的小組編寫教材,這是他一段常引以為豪的經歷。楊秀欽也是個很有才氣的音樂家,擅長琵琶與揚琴,能聽曲記譜。他博文廣識,才思泉涌,文筆精彩,經常書寫有關潮劇的文章。楊秀欽的兩個弟弟楊秀偉和楊秀茂,也一樣有音樂才華,後來都成為華樂界的名指揮和編曲。

▲楊蕙敏的第一齣潮劇《寶蓮燈》於1966年在維多利亞劇院拉開序幕,公演兩晚,楊蕙敏反串劉彥昌一鳴驚人。
原本演外江戲的余娛儒樂社,受《蘇六娘》等電影掀起潮劇熱的影響,1966年決定改演潮州戲,招收新演員。在丈夫的鼓勵下,楊蕙敏報名一試,不料被選為男主角,扮演劉彥昌。「我母親得到消息後嚇壞了,打電話到余娛,極力勸阻對方別讓我參加演出,免得我讓這個老招牌劇社丟臉。直到有一次她貿然到余娛去看排練,才鬆了一口氣。」9月22日至25日,余娛儒樂社慶祝成立54周年演出《寶蓮燈》,楊蕙敏反串劉彥昌一鳴驚人,成為潮劇界矚目的新人。
跨劇種的舞台人生
1968年,新加坡國家劇場設立了交響樂團、華樂團與合唱團,邀請本地樂壇先驅梁榮平、李雪嶺與李煜傳分別擔任三團指揮。楊蕙敏興致勃勃參加了合唱團。五、六年後,國家劇場這三個團合作演出由黃世榮、王秋田、李雪嶺與李煜傳攜手完成的我國首部原創華語歌劇《靈芝姑娘》。楊蕙敏被選為劇中的女主角——靈芝姑娘,田鳴恩夫婦、李煜傳、梁榮平等負責指導。

▲1973年,藝術合唱團與國家劇場華樂團合作演出本地第一部大型原創華語歌劇《靈芝姑娘》,楊蕙敏(前)擔任女主角靈芝姑娘。
一個好演員的出現,引起眾人注目。六一儒樂社邀請香港導演蔡紹林執導四十八年社慶大戲時,邀請楊蕙敏出演呂后一角。楊蕙敏不負所望,把用計殺死韓信的呂后演得兇惡狠毒,讓觀眾對她咬牙切齒。
戲曲的發展總是隨著人事和社會環境的變動而改變。1983年,由於政策改變,「馬來亞潮劇職工聯合會」不符合新法令要求,需在社團法令下註冊為民間社團,聯合會從此走入歷史。楊柳江在潮劇愛好者楊文峰的支持下,和蔡奉岐、潘忠玉、莫修陵、楊秀欽等成立了潮劇聯誼社。草創初期,劇社也邀請了蔡曙鵬、成漢通、陳傳忠等助陣,廣納人才。1986年12月9日至11日,潮劇聯誼社邀請廣東潮劇院林鴻飛南來導演,在維多利亞劇院首次演出潮劇《馬娘娘》。楊蕙敏挑大樑,飾演女主角。經過多年的藝術積累,她的演技成熟,深獲各界好評。翌年的11月17日至18日,劇社假嘉龍劇場演出經典劇目《秦香蓮》,一曲琵琶,幽咽蒼涼。楊蕙敏的表演,源自對人物的深刻體驗,滲透出一種樸實的人生況味。

▲1986年12月9日至11日,潮劇聯誼社在維多利亞劇院首次演出大型舞台劇《馬娘娘》,楊蕙敏(中)飾演皇后。
80年代的新加坡潮劇界,與中國同行開始了密集交流。1984年廣東潮劇院在麗宮戲院演出了13場,其中陳英飛、楊秀雁編劇,林鴻飛導演,黃欽賜作曲的新編歷史劇《袁崇煥》,備受文教界關注。潮劇聯誼社領導班子非常喜歡這齣戲,再次請林鴻飛導演來排戲。潮劇《袁崇煥》於1989年6月16日至17日在嘉龍劇場公演。楊蕙敏飾演1984年姚璇秋來新加坡時飾演的葉夫人,她穩重大方,聲音飽滿圓潤,舉手投足頗具大家風範,獲得好評。劇社重視演員梯隊的建立,90年代,潮劇聯誼社培養了一代演員如馬清清、蔡秀美等。「讓新人鍛鍊很重要,給演員挑大樑,劇社才有希望。」
1999年,機緣又讓楊蕙敏跨劇種重登舞台。楊蕙敏兩次接受新加坡戲曲學院院長蔡曙鵬的邀請,參加黃梅戲演出。第一部戲是該院高級教師李雲老師導演的《女駙馬》。在李雲的幫助下,她很快就掌握了演唱黃梅戲的訣竅。楊蕙敏飾演的皇后一角,唱得淳樸流暢,扮相雍容大雅,與黃樹平的皇帝,給黃梅戲迷留下深刻印象。

▲2000年,楊蕙敏(左)受戲曲學院前院長蔡曙鵬的邀請,參演黃梅戲《林謀盛》,飾演姑媽。
一年後,再次受邀演出戲曲學院的原創劇目《林謀盛》(原名《烈火真金》)。那是2000年華族文化節的重點節目,還由點石公司拍成電視紀錄片。「能在浙江小百花越劇胡奇嫻導演指導下參加演出,我感到非常榮幸。同時,我還能與中國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黃梅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輝,以及李雲同台演出。彼此心有靈犀,合作愉快。雖相處時間不長,但他們的義氣、大度、率真,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
晚霞餘暉煮出人生況味
兩部黃梅戲帶來不斷學習獲得的滿足感,但楊蕙敏和楊秀欽心裡最牽掛的還是潮劇。經過楊秀欽精心策劃,夫妻雙雙到汕頭自費錄製光碟《雁影鴻聲》。這張光碟正是兩人的結晶,由楊秀欽演奏琵琶,楊蕙敏演唱,在海內外得到很高評價。他們夫妻退休後常參加民間票友潮劇社團的活動,寄閒情逸志於潮劇演出及潮樂之中,閒來無事常到汕頭旅居,以樂會友。可惜楊秀欽於2009年第三次中風後離世。楊蕙敏近年在教堂譜唱潮語聖詩,保持活力。
我問楊蕙敏,什麼戲讓您的印象最深刻。她的眼睛頓時顯得格外有神,唱起潮劇戲寶《白兔記》來:「肩挑桶兒步踉蹌,風雪偏襲單衣人……實指望兒夫重聚首,又怎知一十六載音信杳茫。萬恨千愁向誰訴?一步一淚只自傷。」她說這是唯一一出她不需歌譜隨時都能哼唱出來的潮曲。
隨著年齡的增長,楊蕙敏的身子大不如前,但她深愛潮劇的那份熱忱,已到骨子裡不能自拔。「我現在的生活過得相當簡單,只要身體沒有不適,我除了唱唱潮曲外,就是喜歡在廚房裡烘烤糕點,煮煮飲料。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別樣的情致,就已經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看著壺中沸騰翻飛、妙曼舞動的茶葉,仿佛看到楊蕙敏熱愛舞台、熱愛生活彭拜內心。她烹煮出來的,分明是人生的況味、藝術的芬芳。
(作者為本刊特約記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