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有下南洋的習慣。據考證,最早的下南洋可追溯到漢代,而真正下南洋的時期是明末到清末,由於國內政局動盪,民不聊生,一群為了生存的中國人(主要以福建、廣東為主)陸續南下,在當時英美殖民的東南亞地區做苦力,以至於現在,新加坡的華人都把上班叫「做工」,初次聽到這個詞真有種販賣勞動力的感覺,據室友說「做工」這詞是從馬來西亞華人那裡傳來的,我猜也是歷代華人做苦力沿用下來的詞彙。關於下南洋的記憶,隱約可追溯於小時候看的民國時期電視劇,其中偶有些許情節,總之據說整體過程是一部悲壯的血淚史。

來到東南亞後,華人各自來到了不同地方,有人去了印尼,有人去了馬來西亞,也有人來了新加坡。在看了馬來西亞董總會跟馬來政府的幾十年華文教育抗爭文章之後,逐漸感受到華人在東南亞生存的不易。因為老幾代華人的不斷抗爭,才有了新生代華人的今天,然而在物質生活轉好的今天,新生代華人面臨精神上大轉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逐漸變淡有人甚至產生了牴觸情緒,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事情。

就新加坡而言,九零後零零後的新生代華人,他們的教育理念和生活習慣已經完全西化,毫不避諱地說自己喜歡英語,對華文不屑一顧。在身份認同上,他們會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把自己跟中華切割得很清楚,但其實他們的根在中國,這一點他們已經表現出了不在乎的趨勢。在新加坡街頭,到處是黃皮膚黑髮黑眼睛甚至可以說福建話廣東話的中年人,親切感撲面而來。然而在校園裡,英語是唯一的溝通語言,孩子們表現出對西方世界的無限認同和嚮往。因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跟國際接軌,他們的中考試卷要拿到英國劍橋評閱,考試成績可作為通往西方學校的憑證。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華文反而成了新生代人的第二語言,他們需要像我們學習英語一樣學漢語,死板且痛苦。更嚴峻的事實是,他們的華語語言環境被主動消滅,父母是會說華語的華人,跟父母溝通時他們用有限的華語交流,而日常更多的交流都是用英語,華文只是為了升學才學習的。

這樣尷尬的情形已經得到了民間和政府的注意。中國語言學界的專家近年在不斷呼籲華人要學好華文,再將華文在當地發揚光大,尤其提到了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去年也明確提出要學華語,因為華人的根在中國,不要忘記自己的根。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新加坡對華文教育必定會越來越重視。但不要忘記,教育制度不改變的前提下,華文就只是為了考試的第二語言,與英語的地位不可比擬。表面擁有黃皮膚華夏根的新生代人,大腦卻是西式思維,這樣的尷尬局面還要持續多久?華文教育要怎樣與英語教育相平衡?這考驗著新加坡政府的對華態度以及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走向,這一切時間會給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