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還記得,2月初新加坡將疫情警戒級別升至橙色後,公眾蜂湧到超市將紙巾、米麵等必需品貨架一掃而空的壯觀場面。

而當陣發性「恐慌」超市購物浪潮逐步回穩時,4月初新加坡政府實行的「斷路器」措施,掀起了本地猛然更勁的另一波風頭——在線食品雜貨購物。根據東南亞旗艦電商平台Lazada新加坡執行長張勇的說法,旗下的線上生鮮雜貨平台RedMart的日訪問用戶數量增加了11倍多,該公司「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但「在高峰時刻,公司幾乎忙不過來,難以滿足消費者的服務需求。」客戶抱怨:永遠搶不到的配送slot,遲遲送不到家的訂單……激增的顧客數,這究竟是機遇,還是疫情下的又一場危機?
本周二(7月21日),貿工部部長陳振聲參訪了RedMart新的配送中心後發了這樣一條臉書長文:

(圖片來源Facebook)
陳振聲在文中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對Redmart員工的敬佩和同情,如其他必要行業的從業者一樣,他們在疫情期間長期輪班,不止需要超負荷處理那些看起來數不盡的網上訂單(儘管這樣也無法滿足和協調好全部的客戶需求),同時還要在種種不確定中擔憂自身的健康和福利問題。

(圖片來源Mothership,同下)
但陳振聲也認為:「危機常常是一種機遇,它讓我們去思索某些事情可以怎樣重工、打磨。」
雖然線上購物早已普及,但疫情的爆發還是激發了更多生鮮食品的線上消費需求,激增的訂單量無法再以傳統的工作方式和流程來應對,因此,Lazada在四月推出了一個新的交付系統,並且為了提高配送效率,Lazada開設了名為「西部物流中心」的倉庫,在Redmart新配送倉庫的流程里,通過採用新的自動化流程來「增強從接收、包裝到交付的整個物流價值鏈的運營」。

這種智能化轉變不僅緩解了當前員工的訂單壓力,讓本地住戶能獲得更好的線上購物體驗,同時也增強了企業本身的競爭力,讓redmart提升了50%的訂單容量。此外,Lazada在新加坡本地僱傭了500位與此相關的全職或兼職員工,通過傳統物流的自動化轉型為員工創造更好條件、更高技能的工作。

今年,在全世界都深受磨難的這場疫情中,我們看到很多高度依賴線下業務的傳統企業遭受重創,但也看到了數字化轉型為企業帶來的勃勃生機。除了線上購物,還有線上會議、線上教育,在線看房,甚至連米其林餐廳都開始轉型做外賣了。現代服務業「以人為本」的服務核心和本質屬性並沒有改變,但數字經濟毋庸置疑為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使其呈現多樣化的生態。

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大衰退已然為全球蒙上一層陰影,風雨欲來,堅守固我,雖不意味必然的死亡,但「槍聲響起後,沒有人是贏家。」作為企業,自身越具有「多樣性」,越能抵禦未來外部環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而在時代的浪潮中,我們自身究竟是滿懷著恐懼和不確定性,躲在舒適圈裡祈求浪頭不要打過來;或在洪流里做一葉不知何去何從的瑟瑟扁舟;還是「三十而已」,勇敢直面新境況的衝擊與挑戰,嘗試自己未知的新領域,迎著逆境,乘風破浪,做2.0版、3.0版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