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外勞政策收緊?翌新海外客戶持續獲批

2020年01月07日   •   2萬次閱讀

最近,新加坡人力部(MOM)部長楊莉明在社交網站的一篇貼文,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楊莉明臉書貼文

楊部長表示2019年收到許多有關職場聘僱歧視的控訴,讓她「於心不忍」。因此,人力部將在今年致力於提高工作場所的公平性,將於兩周內頒布細則,保障新加坡人的工作機會。

此舉也被很多人解讀為「新加坡收緊外勞政策」,「移民難度加大」等,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

1

更新「公平考量框架」

新加坡人力部長表示: 兩周內,新加坡將升級 公平考量框架 (Fair Consideration Framework) 確保新加坡人找工作時 和外國人有平等的機會

FCF

2014年實施:8月起,為外籍員工申請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的僱主,要先打廣告!

除非得到當局豁免,否則都必須在全國職位庫刊登14天的廣告,吸引新加坡籍求職者。

而且僱主要保證公平錄用,敷衍了事可能被取消新聘外籍雇員資格。

圖源:人力部

2018年升級:7月升級過一次,主要在兩個方面。

適用範圍:豁免企業員工總數從不超過25人降至不超過10人。

適用月薪頂限:從1萬2000提高到1萬5000新幣。

*就在這裡刊登

2

2300張EP被拒

這次升級據說將對歧視本地人的僱主 有更大阻嚇作用 公平雇用本地人的僱主 會得到更多支持

2016年至今 因為這個公平考量框架

這次公平考量框架會有什麼調整? 職總秘書長建議審查公平考量框架要求 提高豁免門檻 公開受觀察的公司名單 提高EP就業准證薪金要求

3

新加坡需要人才多樣化

新加坡本地人才比較單一 生育率幾乎跌破1 外國人才是國家經濟的「剛需」 總理李顯龍曾說: 「為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工作隊伍的三分一得是非居民 才能夠提供靈活度 讓國家能根據商業周期做出調整」 可見外國人才對新加坡發展的重要性

自2010年開始,新加坡的移民政策逐漸收緊,說明政府對待移民這件事越來越謹慎。審批綠卡時,除了關注現有實力外,也越來越看重新移民的未來發展潛力。是否能持續為新加坡做貢獻,而不是局限於短期急功近利的效益,重質不重量的移民政策才是新加坡得以穩定發展的長久之計。 翌新海外堅持嚴格篩選優質僱主,為每位客戶設計移民方案,EP准證至今保持3個月內100%獲批的完美記錄!

翌新海外十分關注政府審批案件的趨勢,分析以往獲批的成功案例,結合新加坡的移民法案、社會需求等,總結出移民局審案時主要考慮的幾個方面:

申請者的年齡

家庭背景

對新加坡經濟的貢獻

對新加坡社會的融入度及認同感

根據翌新海外團隊的實操經驗總結,綠卡申請時雖然沒有明確要求,但政府對新移民的期望和政策趨勢是可以分析和把握的。我們根據每位申請人的背景和需求,匹配可行性的移民方案,直至綠卡成功獲批。

根據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公布的資料,目前可獲取新加坡永久居留權(簡稱PR)途徑包括上圖的6種,前3種屬於親屬移民,我們外國人可選的有後面3種途徑:

1、EP/SP准證持有者

這是目前大部分人選擇的移民方式,通過在新加坡受僱或創業的方式拿到工作準證,達到一定的條件後進一步申請綠卡。

我司提供的方案包括債權投資、股權投資、創業移民等,3個月拿到EP工作準證,全家移居新加坡,3年拿到綠卡

2、在讀留學生

這是政府在2017年12月公布的政策,需同時滿足3個條件:

新加坡的在讀留學生

在新加坡居住2年以上

必須通過一項新加坡國家考試(PSLE/N水準/O水準/A水準等)

3、GIP投資移民

作為新加坡移民方案中時間成本最低的方式,全球商業投資者計劃對申請人的審核非常嚴格。申請人必須擁有豐富的從商經歷和成功的創業背景:

申請人必須有至少三年的創業經歷,並提交企業最近三年審計的財務報告

申請人的企業必須屬於在附錄A行業列表中的一個或多個商業領域(房地產行業除外)。

企業最近一年的營業額必須達到至少兩億新幣(約10.5億人民幣),並且最近三年的年均營業額必須達到至少兩億新幣

如果企業屬於私人所有,申請人必須持有至少30%的股權,申請人的職責範圍及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將作為審批的考慮因素。

GIP投資移民計劃提供三種投資方案:

投資至少250萬新幣(約1250萬人民幣)建立新的商業實體,或擴充現有商業實體。

投資至少250萬新幣於新加坡政府指定的基金公司。

投資至少250萬新幣到現有或新成立的新加坡單一家族理財辦公室,並至少管理兩億新幣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