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4日訊)根據外媒報導,隨著大馬與與中國煉油廠崛起,新加坡下遊行業所面臨的外部競爭進一步加劇。
《聯合早報》報導指出,新加坡正面臨來自大馬煉油廠崛起的更大壓力,如柔佛邊佳蘭煉油廠和石化公司(PrefChem)煉油廠。
BMI資深油氣分析師奈影受訪時說,隨著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煉油中心崛起,新加坡正失去亞洲燃料市場的份額。
他說,中國成品油出口自2010年以來穩步增長,從每日58萬3000桶,增至134萬7000桶(截至今年8月)。」
奈影指出,雖然新加坡是石油貿易和儲存中心,但在與大馬競爭時仍面對營運與勞動力成本劣勢,以及與大馬和汶萊新建煉油和石化園區的劇烈競爭。
「例如,沙特阿美和維多(Vitol)選擇到馬建新煉油廠,就連新加坡化工集團ChemOne也考慮在佳蘭綜合園區(PIC)投資冷凝水分離器。」

中國成品油出口配額受限
標普全球商品洞察亞洲、西亞和非洲下游研究部主管普雷馬什則認為,中國成品油的出口配額在未來沒有太多的上調空間。
他說,由於出口受到政府控制,配額已從2020年的高位持續削減。此外。在環境更受看重、碳足跡減少,以及製造業轉移等因素影響下,配額至少在未來幾年不會有很大的上調空間。
「整體來看,鑒於區域需求可能繼續增長,以及東南亞是全球主要進口市場之一,新加坡在中期應該不會失去燃料市場份額。相信東南亞仍會面對成品油短缺,缺口預計還會持續擴大。
不過,他說,如果中國的清潔燃料出口大增,將對新加坡一些以出口為導向的煉油廠構成挑戰。
成本節節攀升 迫使下游業者出走
報導稱,新加坡的業務成本節節攀升,已促使不少下游業者走向其他市場投資。
新加坡化學品供應商ChemStationAsia集團董事黃莉程透露,由於業務成本太高,不少下游產業的基本工業已遷出獅城。
她預計,接下來,整體營運和行政成本還會繼續上漲,同時為了迎合更高標準,公司在新加坡還需要支付很多合規成本。
奈影認為,其他業者可能會檢討其在新加坡的營運,並追隨蜆殼公司(Shell)的腳步。她相信煉油和石化資產可能會折價脫售給新業主。
今年8月,市場傳出蜆殼公司考慮脫售新加坡煉油和石化廠,並對在毛廣島和裕廊島的能源和化學園區資產進行戰略檢討。
來源:中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