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為了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四力」,推進海南自貿區(港)建設,9月3日—12日,海南省新聞從業人員自由貿易港知識培訓班在新加坡舉辦。從建國初的貧窮落後到如今的世界競爭力最強經濟體,短短54年,新加坡鳳凰涅槃式的騰飛,留下了很多好經驗、好做法,值得海南學習借鑑。今起,本報刊發新加坡建設發展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2019年9月9日,新加坡濱海灣的繁榮景象。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新加坡沒有一滴石油,卻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第三大石油貿易中心以及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沒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卻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沒有世界知名生物醫藥公司,卻發展成世界第五大生命科技製造中心、亞洲的藥劑製造中心。
奇蹟不止如此,新加坡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腦硬碟驅動器製造基地、世界最大海洋鑽井平台製造基地、碼頭貨櫃吞吐量世界第二、世界第四大乙烯生產中心……
「它那麼小、那麼優雅,怎麼能造出那麼雄偉的東西來?看起來不合新加坡的身份。」新加坡的學者們不無自豪,在他們看來——
「無中生有」,早已深入新加坡的血脈。

2019年9月9日,新加坡濱海灣的繁榮景象。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新加坡很小,面積約為海口的四分之一,總人口不到600萬;新加坡很大,大到聯通全球的天空,通達全球的海洋。
新加坡很窮,自然資源匱乏,連生存最基本的水,都要從鄰國購買,以至於開國總理李光耀「長期背負水源的壓力」;新加坡很富,人均GDP約6萬美元。
奇蹟,為什麼出現在新加坡?很多看似不可能,為何在這裡成為可能?
中國銀行的高樓矗立在新加坡河畔,樓內的中新金融博覽館,默默回顧著世界金融中心的風雨滄桑。
「金融中心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要離製造業中心近,但是新加坡不具備這些條件,卻發展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說,因為它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用槓桿撬動藉助外力,彌補了上述劣勢。
自建國開始,新加坡就根據自身貿易港口的優勢,提出積極發展金融業,建設外匯離岸交易中心、亞洲美元市場,迅速從區域金融中心成長為全球金融中心。然而,新加坡並未止步,加強金融黏性服務,不光為客戶提供最理想的理財服務,還豐富產品供給,產品與產品之間相互補充,形成完整鏈條,提供了其他金融機構無法提供的服務,如此,成就了新加坡全球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施政理念中,辨識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全球產業鏈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一個開放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來選定戰略性產業發展。
新加坡的開放,顧清揚風趣地比作是「和最先進的夥伴結為親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開設8個自由貿易區,對絕大部分商品免徵關稅;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做全球最親商的經濟體;世界排名前25第三方物流公司中,有21家進駐新加坡;1.4萬多家跨國企業落戶……開放,讓新加坡經濟做到了「無中生有」。

2019年9月9日,俯瞰新加坡港口的繁忙景象。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開放,並不意味可以盲目地「拿來主義」。
新加坡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可是始終有一隻大手,有力又巧妙地引導產業升級,調控經濟走向。而這隻大手,打出的重拳就是國有經濟的國家隊——淡馬錫控股公司。
過去,很多企業主不看好環保公司,認為垃圾焚燒發電和污水處理賺不了錢。然而,國家要做好環保,必須上馬項目。淡馬錫控股公司積極介入,發展垃圾焚燒發電和污水處理,實現了盈利,引領社會企業紛紛跟進投資。就在此時,淡馬錫控股公司主動退出,以此激發市場活力,引導產業發展。
這樣的案例很多。新加坡集中國有資本,走出一條國有私營的國有資產快速增值的新路,引領產業升級的方向,帶動私人企業走向高增值產業。
因為高技術、高收益、潛力巨大,也為了改變國內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新加坡政府看中了生物醫藥業,不遺餘力引進國際頂級生物醫藥公司來投資建廠,並推行一整套綜合性政策體系,迅速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新加坡政府真的是敢想、敢做!」新加坡科技大學客座教授翟星鈞感慨。
從1960年代勞動密集型經濟,到1970年代技能密集型經濟,到1980年代資本密集型經濟,到1990年代技術密集型經濟,再到現今的知識經濟。每10年一次的經濟轉型,政府的政策創新起到了關鍵作用。
變無為有,從有到強,新加坡執政團隊高效精準的操作,讓新加坡始終站在時代的風口。
而今,由新加坡政府高官掛帥的未來經濟委員會,檢視當前經濟,擬定發展方向,推動未來經濟增長,並制定深入拓展國際聯繫、推動並落實產業轉型藍圖、打造互聯互通城市等七大發展戰略。新的夢想,已踏上航程。
019年9月10日,新加坡港口的通關卡。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克拉碼頭邊的酒吧,每天都坐滿了人,五湖四海,各個國家、各種膚色、各類信徒匯聚。
這裡,似乎蘊藏著無限的可能,吸引了無數尋夢的人們。
獨立僅54年,新加坡從一個只有190戶漁民的貧困小島,一躍成為世界競爭力最強經濟體,很多個全球第一、世界前列,對八方人才有著強大的磁力。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布的2019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新加坡連續6年排名全球第二,亞太地區第一。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多年雄踞亞洲學府之巔。
「新加坡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什麼?我可以毫不遲疑地回答:那是因為新加坡擁有素質良好的人民。」李光耀曾說。
新加坡的教育系統雖然受到國際讚譽,可是它卻是從慘澹經營開始,基礎薄弱。1960年第一屆小升初會考,及格率只有45%,輟學率很高。到1970年代末,還有30%小學生無法升讀中學。
新加坡自獨立起,就高度重視國民教育,既推崇因材施教,也致力於培育精英人才。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層層分流,不斷發掘和篩選本土拔尖人才,並為他們提供順利成長的「快捷通道」。
「以頂級酬勞來吸引頂尖人才,讓全球人才帶來全球觀念。」新加坡在積極培養本地人才的同時,還制定相關的政策,以最優厚的待遇和條件吸引和留住外來人才。
吸引外國留學生到新加坡留學是新加坡政府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從中學起,新加坡就為符合條件的外國留學生提供高額獎學金和生活費用,這些留學生經過中學、大學學習後,基本都留在了新加坡;而在新加坡現有大學中,外國學生約占22%,他們在入學前一般都要簽署協議,承諾畢業後為新加坡服務5-6年。招收的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後只要找到用人單位就可以獲得就業准證留在新加坡。
1990年代,新加坡為了建設煉化基地,大力引進化工人才;2000年以後,因為1998年金融風暴,新加坡更加注重應對金融風險,轉而大力引進金融人才;再往後引進IT人才,是因為它要專攻信息技術。
引才的前瞻性和系統性、規劃性,科技的嫁接機制與理工男的引才機制,確保新加坡時刻站立在科技的前沿與創新的領跑位置。
面向21世紀,新加坡明確新的戰略定位——以知識型經濟為發展動力,以教育塑造新加坡未來。總理親任國家研究、創新與創業理事會主席,實施研究、創新與創業計劃,努力把新加坡打造成知識型經濟體。
在新加坡,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