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繽紛巨幅壁畫 給如切和東海岸路增添姿彩
當提到五彩繽紛的巨幅壁畫,一般人會聯想到牛車水和市區一帶的傳統保留區,但近來若你到東部的如切和東海岸路一帶走動,你會發現,這裡多棟保留建築物的外牆,開始出現一幅幅色彩耀眼的巨幅壁畫,給這一地區增添無限魅力與姿彩。
大家都知道,如切路和靠近如切的東海岸路,是被保留下來的傳統區域。這裡早期曾是椰子種植園,到了20世紀初期,便發展成郊外住宅區。入住該區主要是受英文教育的中產階級,包括土生華人(也就是峇峇和娘惹)和歐亞裔人。
目前,這一帶不少保留下來的雙層店屋和排屋門面,仍舊古色古香,牆上鑲上典雅式瓷磚,看得出年代久遠,這是該地區的特色。而巨型壁畫,就選擇性畫在這些建築物的左右外牆上,顯得非常獨特。
不過,如切路與東海岸路一帶的壁畫,有別於牛車水和市區的壁畫。牛車水的壁畫多採用較傳統的作畫方式,把早期的人物如苦力、紅頭巾婦女、戲班人物,一筆一畫很形象描繪出來;如切路的壁畫則大多為現代壁畫,主題也多與這一代的生活脈搏有關。
如切路停車場旁兩幅巨幅壁畫

圖:紀忠偉
記者到訪探尋不同的壁畫時,發現壁畫和壁畫之間的距離不是很遠,讀者路過時,不妨留意一下。其中有兩幅壁畫,還是「面對面」互相輝映。
這兩幅壁畫就坐落在如切路門牌341號旁的停車場,開車拐彎進入停車場時,兩旁的巨幅壁畫就出現眼前,非常顯眼,一幅畫的是母親手抱嬰兒;另一幅則畫上五顏六色的貓群。
記者從The Admin 網站了解到,這幅母親手抱嬰兒的壁畫,背後有其特殊的意義。原來壁畫上的這棟白色殖民時期建築物,曾是為應對新加坡早期嬰兒夭折率高而設的如切產婦及幼兒健康診所(Joo Chia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linic)。想來,該壁畫主題應是與該建築物有關連。

圖:紀忠偉
薄餅店外的壁畫

圖:紀忠偉
上面提到,如切路一帶有不少峇峇和娘惹居民居住,門牌95號的一幅壁畫,畫的便是娘惹婦在包薄餅的情景,其旁有一位小女孩臉露興奮的表情。壁畫不是很大,但就畫在一家薄餅店的門口,意境非常貼切。
娘惹婦包薄餅的壁畫旁,也有另一幅小壁畫,畫的是一個手揉麵糰的男子,還有一個小男孩蹲在他旁邊,默默地看著,傳統風味濃厚。
小巷裡的長形壁畫

圖:紀忠偉
另一幅比較特殊的壁畫,是畫在店屋的後巷裡,店屋門牌是281號。記者在找尋這幅壁畫時,多次與它擦肩而過,最終是靠手機的定位尋找,才找到這幅壁畫。
壁畫非常的長,橫跨整排店屋的後巷,而在這排店屋的對面,是另一排五彩繽紛土生華人風格的店屋,值得去觀賞和拍照。
據The Admin網站說明,這幅壁畫帶出的是居住在店屋的居民,以前常遇水淹問題,因為這裡附近有條芽籠河,每當河水漲潮或是雨季來臨,河水就會滿溢淹了出來。
問題隨後在1993年芽籠河加深加寬後,才得以解決,但壁畫仍留下當年的場景。
其他值得關注的壁畫

圖:紀忠偉
在如切路門牌321和333號那裡,也有兩幅壁畫,一幅畫的是兩隻顏色亮麗的鳳凰;另一幅壁畫的是以娘惹為題材網絡劇《靈魂擺渡.南洋傳說》里的人物,不禁讓人想起以前彩繪的電影海報。
除了如切路,東海岸路和安柏路也有兩幅壁畫,一幅畫的是海龜;另一幅畫的是一隻巨型鸚鵡鳥。海龜那幅壁畫,據說與早期這一帶還未填土之前海龜喜歡來下蛋有關,提醒後人這裡有過這樣一段歷史。
記者在如切路一帶採訪時,也訪問了一些民眾對這些壁畫的觀感,他們都表示,這些壁畫給這一帶增添了魅力與色彩。
受訪的歐小姐說:「這些壁畫很有藝術感,很美。我來這裡幾次了,都被這些壁畫吸引。」
路經該處的香先生和劉小姐,讚揚壁畫給這區域帶來不一樣的景觀,非常有特色。不過,也有民眾沒有留意到壁畫,要不是記者指出,她們都不知道這個區域有這些壁畫,但看了後表示,壁畫壯觀好看,有地方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