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加坡能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馬六甲海峽東口,赤道以北137公里,面積682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島和60多個小島組成,總人口401.7萬,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326萬,華人約占77%。新加坡順熱帶雨林氣候,常年炎熱,沒有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一個難得的天然良港。
新加坡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城市島國,極度缺乏自然資源。然而,從1965建國至今,新加坡僅用了50多年的時間,經濟發展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一躍成為亞洲4個已開發國家之一,並且成為了當今的亞洲金融中心。
2022年9月23日,中國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發布了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32)。在報告最新排名中,新加坡超越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香港位居第四。
新加坡屬於典型的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4倍。建國後,新加坡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66-1970年代中期,出口導向期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認為,新加坡要成功,人民絕不能有依賴援助的心態,我們必須自力更生。外來援助應該是通過工業給新加坡提供就業機會,而不是使我們對不斷注入的援助產生依賴。
60年代台灣人和香港人到新加坡設廠,帶來了低科技工業,如紡織廠和玩具廠等,屬於勞動密集型工廠,但是規模不大。美國跨國公司到新加坡設立的是高科技工廠,規模大,能創造許多就業機會。

1968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裕廊工業區管理局,國會還通過了相關法規。該管理局不僅負責管理裕廊鎮,還管理全國其他工業區。它的主要任務是:為工業區提供管理和監督服務,為企業和國民提供必須的生產、生活設施,為廠家提供進出口幫助和技術諮詢。
第二階段:1970-1980年代中期,迅速增長期
經過第一階段的摸索和積累,新加坡經濟進入了一個大發展階段。經濟基礎穩固,基本實現全民就業,第三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此時新加坡開始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注重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倡科研與經濟相結合,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階段:1980-1997年,產業升級期
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新的經濟發展戰略,稱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亦稱「經濟重組戰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高科技產業,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電腦化,向高度精密工業邁進。
第四階段:1998年至今,調整恢復/經濟轉型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嚴重衝擊和影響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新加坡開始著手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減少對低端電子業的依賴,吸引和發展生命科學、製藥、環境保護等產業,發展教育產業,建立區域教育中心。
以新加坡為圓心,以7小時的飛行距離為半徑,制定了「7小時經濟圈」的發展戰略。在成功實現「總部經濟」的戰略之外,在該經濟圈內打造出若干區域中心:世界貿易中心、海港轉運中心、航空中心、會議中心、教育中心、醫療保健中心、國際醫藥中心、金融理財中心。

7個小時的飛行半徑覆蓋了東南亞各國,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東京、首爾、新德里、孟買、模里西斯、柏斯、墨爾本、雪梨。
新加坡憑什麼能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一、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金融業發展
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統計數據,截止2020年1月,新加坡的各類金融機構超過2500家。高密度且多樣化的金融機構覆蓋,合理嚴明的金融監管再加上世界一流的金融人才,共同締造了現在的亞洲金融中心。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取代香港成為新的亞洲金融中心,得益於新加坡政府為發展金融業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
1、建國初期,新加坡就制定了「亞洲瑞士」的發展目標
建國後,新加坡利用其作為國際貿易港的地理優勢,加速發展金融市場。通過擴大自由貿易網絡和雙稅務協定網絡,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的進駐並間接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育成長。1968年10月,新加坡建立了第一個亞洲美元市場,這可以看作是新加坡金融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注重金融人才的培養
近些年來,亞洲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過去20年私人財富迅猛增長,過快增長的個人財富導致財富管理行業中金融專業人才十分缺乏。2000年初時,新加坡的金融專業人才不過才千餘人,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新加坡意識到金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當即成立了新加坡財富管理學院。當時,這所學院是由淡馬錫控股和新加坡管理大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以及瑞士金融學院聯合成立的,旨在培養專業的財富管理人才,以提高國家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發展至今,眾多國際頂尖的私人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都已經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和區域總部。而新加坡豐富和優質的金融人才資源是吸引它們的一個重要原因。
3、經濟持續增長,具有優良的金融和投資環境
疫情爆發以來,新加坡製造業是唯一一個沒有出現負增長的行業,由於新加坡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在金融管理方面所擁有的優勢,數據顯示,2022年,有2800多名富豪移民至新加坡,成為全球富豪移民的首選之地。
據估算,2022年移民新加坡的中國百萬富豪大約有500人左右,按照每人攜帶660萬新幣的財富計算,這些富豪將會給新加坡帶來總值33億新幣的財富,除此之外,還有2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富豪,由此可見,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使新加坡成為吸引外來資金的有利條件。
二、設立了「三權分立」的金融監管體系
金融監管需要掌握平衡,過於嚴格和寬鬆都不利於金融市場發展,會造成不良的市場影響。為了在強化宏觀控制的基礎上創造寬鬆的金融環境,建國後,新加坡政府並沒有設立中央銀行,而是實行「三權分立」,設立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貨幣發行局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這三個部門。
三大機構完全獨立,各司其職,且國會及其它任何部門不干預,這一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監管體系,符合新加坡國情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需求。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崇尚法治和嚴格管理的國家。新加坡金融監管局擁有非常強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能夠對金融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履行除發行鈔票以外所有的央行職能(發行鈔票權屬於新加坡貨幣發行局)。

1970年,新加坡國會通過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案》(MAS法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1971年1月1日正式成立。新加坡政府深知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維護商譽非常重要。
為了及時發現和制止金融犯罪等非法活動,維護網絡安全,2016年8月,MAS成立了專門的執法部門,陸續推出了金融監管沙盒計劃、金融科技快捷沙盒監管機制。在MAS的不斷努力下,技術創新和進步正在迅速改變著金融行業。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的地位。
全球各大網際網路企業,包括位元組跳動、跨境電商巨頭SHEIN等都把海外總部設在新加坡,中國大型企業紛紛投資新加坡,目前已占新交所總市值的15%,「去新加坡」成為中國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新加坡吸引世界各地投資者最有利的條件,就是開發的投資環境,這一點與香港相同,新加坡的金融市場開放且制度完善。
三、新加坡的產業結構優於香港,這是香港之所以被新加坡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
香港經濟發展起源於製造業,但是,香港後來逐漸放棄了製造業,這是香港經濟近些年不斷衰落的原因,正是由於香港經濟喪失了製造業,導致產業結構失衡,經濟發展只能依賴金融和房地產業,失去了實體經濟的支撐。

反觀新加坡,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持續增長,是因為新加坡經濟結構更為優化,新加坡始終沒有放棄製造業,在發展金融產業的同時,不斷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成功的完成了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目前新加坡的製造業十分發達,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體系,已成為新加坡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現在新加坡已經沒有房地產業,而香港幾十年來沒有任何改變,仍然把房地產主要其產業,這也是導致香港亞洲金融中心地位不保的根本原因。
結語
新加坡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世界萬事萬物都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因此,無論國家還是個人都需要學會與時俱進,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否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能落伍於時代。
早在1978年11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以其政治家獨有的敏銳,注意到新加坡這個城市型國家的不凡之處,從而開啟了中國向新加坡學習的先河。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時間裡,前來新加坡學習和培訓的中國官員和專家已經超過了3萬人。
如今中國探索房地產發展租售並舉等新模式,就是在借鑑新加坡的住房模式,希望在未來持續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探索和借鑑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為我所用,全面推進中國各方面改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