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波申組屋區於一個甲子前落成,跟芽籠的五個分區聯合組成3萬多個組屋單位,8萬居民入住。麥波申組屋區和麥波申路以海峽殖民地首任輔政司麥波申上校(Ronald MacPherson)命名。軍人出身的麥波申參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來到新加坡,先後受委任為執行工程師、監獄總監、殖民地秘書長兼市政局主席。麥波申紀念碑建在聖安德烈座堂園地里。該座堂原建築遭到兩次雷劈,主體結構受到嚴重破壞,當時是由麥波申擔任總建築師,負責新哥特風格建築的重建工作。
窺探昔日老組屋區的規劃雛形
麥波申跟河水山、丹戎禺、四腳亭(中峇魯)等老地方几乎同步興建。當時城市地區過度密集,出現許多非法木屋,容易引起火災,住屋問題急需處理。麥波申這個當時東部最大的住宅區,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發展起來的。
昔日組屋區的共同模式,是將小販中心興建在多數居民的步行範圍內。至於因逼遷而必須重新安置的小販,建屋局為他們在原地附近提供新的有蓋場地。繞著循環路(Circuit Road)和比筆路(Pipit Road)走一圈,短短1.5公里竟然出現三個熟食中心,可見當年規劃師用心良苦。
這一帶的私人住宅建在組屋外圍,包括信立村(Sennett Estate)、安樂村(Happy Gardens)和麥波申花園(MacPherson Garden Estate)。中小型工業區和棧房,則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在原地居住、工作甚至養老。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需求
1961年麥波申第一批400多個一房與兩房式組屋單位落成,其中包括美芭蒂路(Merpati Road)第12至14座,月租分別為20元與40元,只供五人以上的家庭申請。當時百姓傾向於較近市區的丹戎禺和四腳亭房屋,建屋局特地在麥波申舉辦「廉價家私展覽會」,吸引人民到東部定居。

▲最早期落成的美芭蒂路(Merpati Road)第12座組屋視野遼闊,周遭景色一覽無遺。右方為循環路熟食中心
參展商各顯其才,60間示範單位擺設款式不同的家私,將有限空間布置得小巧玲瓏,晚上將沙發椅攤開變成睡床,梳妝檯可用作書桌等。新加坡工藝學院的學生也將設計拿來參展,睡床和餐桌都可物盡其用,收藏書本與衣物。電器商當然不忘露一手,原來小小的客廳與廚房還能容納縫紉機、電飯鍋和電風扇。有限空間,無限創意,在那個早睡的年代,展覽時間竟然從晚上10時延長至11時來應付源源不絕的人流。
麥波申後期興建的組屋,推出新穎的「模塊化建築」,由法國工程師監督建造,並提供相關技術訓練。做法是利用工地空曠的場所,預先將牆壁、門窗、房間等建好,吊到每一層拼合組裝,將整座組屋12個月的建造期縮短一半。新加坡獨立那年,最後一批組屋完工,這時候「居者有其屋」計劃也已經落實,居民可以動用公積金來購買自己的屋子。

▲麥波申地形圖(根據2022年谷歌地圖繪製)
如今麥波申組屋區年華漸老,雖然一些老房屋已經由新組屋取代,不過還充滿著昔日時代感,包括保留陪伴許多孩子成長的「龍遊樂場」,通過彩色外牆與整體提升來更新換代。跟一般老區一樣,這裡最棘手的首先是亂拋垃圾,雖然這類居民不多,但已足以對其他居民造成困擾。其二是老人家更需要送溫暖,最近該區推出的「關懷應用」手機程序,方便年長居民,尤其是獨居老人尋求義工協助:幫忙看信、陪同複診、從超市提重物回家等。當然,教導老人家通過智慧型手機找救兵是另一挑戰。

▲麥波申組屋區年華漸老,傴僂身軀的老人家更需要關懷送暖
「居住」在組屋底層的梵谷
壁畫為老區增添新氣息,或許成為認路回家的標誌。有10多幅梵谷畫作的複製作品出現在比筆路第56座組屋底層,這裡可能變成「最昂貴的鄰里」了。

▲比筆路第56座組屋底層有許多梵谷畫作的複製品
在組屋樓下畫畫的構思,來自本地非盈利組織「社區創意」(Social Creatives)。2011年,他們開啟「組屋底層畫廊」(The Void Deck Art Gallery)計劃,約350名志願者攜手為組屋底層單調的牆壁塗上色彩。
梵谷27歲才開始作畫,35歲跟好友高更來到法國南部的城市阿爾(Arles)。阿爾的平安夜應該是很溫馨的,兩人卻發生激烈爭吵,梵谷一怒之下,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當地妓女。進入人生最後一年,梵谷憑記憶描繪對「北方的懷念」,37歲開槍結束窮困潦倒的一生。他的知音在何處?在此組屋底層,您是否為《梵谷自畫像》、《向日葵》、《羅納河的星夜》著迷?或許如幾米繪本所說的:「那一夜,滿天繁星,我確實你沒有喊我。你為什麼不喊我?再遠,我都聽得見……」
回教堂與孤兒院
組屋區發展初期,阿拉伯人在瑪達路(Mattar Road)為附近居民與員工創建Salim Mattar回教堂,不過建築風格更接近甘榜年代的禱告室,21世紀初在回教基金的資助下發展成當下的規模。

▲阿拉伯人在瑪達路(Mattar Road)為附近居民與員工創建Salim Mattar回教堂
該地區最特別之處是由回教非盈利組織MTFA(Muslimin Trust Fund Association)成立的Darul Ihsan男女孤兒院。Ihsan的含義是「美化人心」,鼓勵信徒慈悲為懷,照顧社會上不幸的人。

▲Darul Ihsan男女孤兒院:Ihsan的含義是「美化人心」,鼓勵信徒慈悲為懷,照顧社會上不幸的人
受照顧的孩子有些來自破碎的家庭,被家人忽視或虐待。這些兒童在孤兒院生活與學習,直到他們的家人準備好,能夠負責任地照顧孩子的時候,才把他們接回家。有些孩子失去父母,其他家庭成員無法照顧他們,孤兒院通過各種計劃,為孩子提供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梁介福藥行
麥波申路有棟以LKF為標誌的潤之大廈,那是生產斧標驅風油的梁介福藥行。您是否對驅風油使用斧頭作為商標感到些許好奇?當年家家戶戶劈柴燒飯,斧頭是居家必備的日常工具。斧頭商標寓意風油如斧頭般,走入千家萬戶。
梁介福藥行跟廣東人的醫療慈善事業幾乎畫上等號。約百年前梁介福藥行啟航以來,一直都是廣惠肇留醫院的主要支柱之一。第一代梁潤之秉著「多做善事,財富取之社會,用諸社會」的熱忱,在留醫院義務服務多年;第二代梁慶經服務半個世紀,如今由第三代接手。

▲梁介福藥行跟廣東人的醫療慈善事業幾乎畫上等號
一個多世紀前,一群商人配合殖民地政府的要求,買下陳篤生醫院實龍崗路舊址,創建廣惠肇留醫院,多年來的運作經費都由民間捐獻。外籍人士口中的rumah miskin(濟貧之家,意即留醫院)已經成為實龍崗路的地標。隨著99年地契到期,梁慶經與董事會向政府爭取延長地契年限,經歷過13年的努力,政府最終同意留醫院租用部分原址發展療養院,並在附近發展社區關懷中心和提供居家護理服務,支持居民原地養老。
循環路第82座組屋底層的廣惠肇麥波申社區關懷中心,是廣惠肇留醫院設立的第四家關懷中心,為中部地區的年長者提供一站式醫護服務。
藥行要生存,必須開拓新馬華人以外的市場。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藥行職員登上前往麥加朝聖的客輪派送免費風油。回教徒帶著風油上路,遇到暈船、感冒等些許不適,試用風油後果然有效,口碑相傳下成功開發中東市場。原來阿拉伯人喜歡斧標系列風油精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含有玫瑰香味,可當香水使用。
半個多世紀前,梁潤之跟金庸合資創辦的《新明日報》(第一時間刊登萬字票中獎號碼,俗稱「馬票報」)傍晚出爐,小孩捧著報紙穿街走巷。每日的武俠小說連載,或許還讓好些金庸、梁羽生與古龍迷的中文考到A1。潤之大廈於上世紀70年代初落成後,風油和《新明日報》的生產線搬遷至同一屋檐下。隨著政府實行《報紙與印刷機法令》修訂版,《新明日報》最終由《海峽時報》集團獨資擁有。
廣恆號:中街七家頭碩果僅存的「招牌」
潤之大廈數十米外麥波申路與哈威路(Harvey Road)交界,外牆灰水已經剝落的建築是「廣恆」和「東南菸草」所在地。廣恆跟另外六家新會人的糧油雜貨商行號稱「中街七家頭」,19世紀中葉已在直落亞逸街立足。南洋各地的紅煙、土產、糧油雜貨都以七家頭所定的價碼為標準。
廣恆以經營紅煙聞名,兼營各種雜貨。隨著洋菸崛起,加上員工到漆木街(大坡大馬路)、香港街自行創業,中街七家頭走向式微。二戰後廣恆搬遷到麥波申路現址,加入外股後易名為東南菸草公司。

▲二戰後廣恆搬遷到麥波申路現址,加入外股後易名為東南菸草公司
中街七家頭與同濟醫院關係密切。1867年同濟醫院初創,「同濟醫社」坐落在單邊街(North Canal Road)。雖然早年的同濟醫院的領導人以廣東人居多,但跟陳篤生醫院一樣推行多元種族的開明政策,並且負擔起為新中兩地帶頭籌款救災的任務,成為本地華人最早及最具代表性的慈善組織。
許雲樵故居
麥波申路167號3樓,是東南亞史地學者許雲樵的故居。許雲樵著有數十部東南亞史地叢書,如果沒有他,早期新馬和南洋的相關史地研究或許會留下許多空白。

▲麥波申路167號(KL Mart)3樓是東南亞史地學者許雲樵的故居
許雲樵是早年南來文人之一,於上世紀30年代初在新山寬柔學校、新加坡靜方女子師範學校、暹羅北大年等任教,因暹羅強行關閉華校而回返新加坡。
日據初期,許雲樵抗日身份暴露,只好四處躲藏。社會穩定下來後,日本軍政府召集日本和新馬學者進行研究工作,策劃出版《南方雜誌》,陳育崧、韓槐准、許雲樵(主編)等人都「受邀」加入團隊,計劃最終因日軍部隊調動而告吹。
許雲樵的學術生涯跌宕起伏,南洋大學開辦後,他受聘為史地系副教授,四年後因人事問題離開,自創「東南亞研究所」,於麥波申路寓所推動相關研究,出版期刊和叢書。義安學院成立時,他受聘為校長室秘書兼史地教授,後來應南洋大學校長黃麗松之約返回南大。
許雲樵對學術的執著,可從蒲羅中是不是新加坡的古地名看出來。1970年,他跟前新加坡大學饒宗頤教授,以及日據時期合作過的南洋歷史學者陳育菘,在南洋商報展開長達9個月的筆論。三位學者大膽推測,小心求證的治學精神,為我們留下學習的楷模。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麥波申不經意間展露出的人文情懷,或許能多少牽動您的心弦,到老地方感染一下交疊的時光。